申论范文阅读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才能令人钦佩不已;与群众亲密无间、心贴着心,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爱戴与拥护;有追求、有信仰,才是真正脚踏实地的人生;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欢乐。一颗热心、一份牵挂,连着你我他,更连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心为民,心系他人,不负己心,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中,铸造美好人生。
常怀百姓心,发光发热,用温度擎起美好信仰。相比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在现实中平凡书写,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从一件件民生小事,去感受历史的启示和信仰的美好,以百姓的疾苦为忧,打开服务百姓的窗口。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温度的力量,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真正感动人心、令人敬佩的大爱情感。
牵挂他人心,向上向善,用温度共享美好世界。以他人之心为己心,就能让世界有温暖的感觉。一颗善心便会生出一分温度,牵挂他人,奉献社会,就能在平凡中书写美好。塞罕坝林场夫妻11年坚守望火楼,用无声的奉献,见证一片林海的诞生。王继才夫妇默默坚守开山岛32年,这座“馒头大的岛”,缺食少淡水,石多泥土少,飞鸟不做窝,台风时常扰,在贫瘠的小岛奏出奉献的乐章。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走出狭隘的小圈子,踏上通向世界的坦途。
不负自己心,摆脱冷气,用温度追逐美好生活。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放眼青年世界,一切随缘的佛系生活成为时髦,认为接受了一切随缘,就能撇开高压力环境下的疲惫和焦虑,对工作不喜不悲、不怒不嗔。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更需要的是温度,是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冷气。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担纲开发C919的中国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70%以上,还有九零后副院长刘明侦,九零后女博导杨树,这些年轻人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好人生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存在。透过百姓心,可以看到信仰传递的力量;透过他人心,可以看到正义与坚守;透过自己心,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到细微之事,大至重要之举,近在一朝一夕,远到世世代代,有温度的人生更美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时期。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手牵手心连心患难与共的接力,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学党史,坚定如磐守初心,在奋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学习党史,坚定信念,青春无悔。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镌刻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和红色基因。面对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民族困境,革命党人用血肉之躯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无数英雄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献出宝贵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铮铮誓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贞。我们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追寻革命原点、缅怀前辈楷模、回顾奋斗历程,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学习党史,勇担责任,青春无畏。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历史奇迹,彰显出时代的责任担当。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漫漫征程,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努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在学习党史中,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肩负起时代使命,激发信心动力,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开创属于新时代的历史伟业。
错过一个时期,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当前,时代考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各级要以“牢记嘱托扬起风帆,奋楫逐浪开新局”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严守改革纪律、改进工作作风,以强烈的号令意识和务实重行的实际行动,坚决扛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把队伍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全球在近年来用血与泪的控诉昭示了恩格斯告诫话语的正确性,“雾都”伦敦,“消失”的亚马逊,酸雨、各类新型病毒肆虐……,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系统难以承受的创伤,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坚定的理念指引方向。深邃的思想,在时间的洗礼中愈显光辉;科学的理论,经实践检验后更有力量。2005年“两山论”一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8年来该理论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引导力,在理论指导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如今孕育了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80%,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塞罕坝这篇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山西右玉,经过不断防沙治沙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安吉放弃开山采矿,“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美谈广为流传……。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前进路上,牢固树立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有赖于国际社会精诚合作。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人类环境宣言》确定生物资源保护原则,到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纪元,再到如今该公约历经15次缔结,开启了全球关于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的新进程,国际社会以制度为约束,还需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生态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地球是人类的地球,生态是人类的生态,国际社会需要践行承诺,以最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承担起守护生态的使命,只有各方携手,勠力同心才能共建美丽世界。
人类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家园,人类保护生态,自然慷慨回馈,人类粗暴掠夺,惩罚无情而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民生财富,更关系到人类后续发展的底气与后劲,只有不断推进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青年向下扎根梦想 奋力铸就崭新明天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说国家重要的文臣武将,一定要来自基层,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建树,而不是纸上谈兵。在我们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青年人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唯有如此才能蓄力梦想,唯有如此才能枝繁叶茂,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青春年华。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向下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力量,一种选择,人才下沉,方能锻炼和成长,实现价值,让思想可以提升,向下方能学习提高,充实知识,让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向下方能创业成功,共同富裕,让乡村发展提升,所以青年人,一定要扎根基层,蓄力梦想,奋力奔跑,不负青春使命。
青年向下扎根,刻苦钻研,蓄力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作为青年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个根就是基层的根,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年轻人,我们要有向下扎根,投向基层的意识和情怀,我的眼泪为何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家艾青的话点亮我们心中的微光,人人都想建设家乡,都想反哺家乡。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基层人员的心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另一方面保持基层人员的定力,以新技能蹚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青年向下扎根,开拓创新,创富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作为乡村振兴的新青年,要加强创新,以新时代的思想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规模,吸纳留守人员,辐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以新血液注入发展新动力。
古人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青年人才应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心怀天下,乐于奉献,选择向下也就意味着选择了锤炼,但是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锤炼后,才能真正地在各方面有所建树,积累向上的资本,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韧不拔、欣欣向荣,不断保障民生,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成绩的背后,是我们不断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践行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可见,我们要继续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
推动党的政策落实需要回应群众期待。“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强调的就是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级政府不断回应群众期待,方便群众生活,推出了健康码、行程码等防控手段措施。既有效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又充分满足了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诉求。面对已经“走样”的教育理念,党中央和政府提出“教育双减”政策,回应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美好期望,也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乐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政策的出台与落实,要本着“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因此,我们要充分调研群众的诉求,以人民为政策最根本出发点,贯彻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更好地推行政策的落实。
推动党的政策落实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斗的是三座大山,求得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斗的是落后,求得是发展;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斗的是贫困,求得是富裕;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斗的是世界变局,求得发展机遇。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时代使命不同,政府的出台政策的出发点也随之不同。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新的历史时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责任已然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不断紧跟时代发展,牢记时代使命,不断完善政策、回应时代诉求,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富强。
推动党的政策落实需要结合创新手段。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发展理念,带动着国家创新发展的新风潮。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广大扶贫干部不断结合创新手段,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无论是“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抑或是“现代化农业”,更有完善“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创新理念,推动着贫困群众走出生活的困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线上教育”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难点、“线上诊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痛点、“线上办公”解决了疫情下群众工作的堵点......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结合创新手段,引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因此,我们要继续提高创新的意识、丰富创新的手段,融入到每一项政策,更好保障民生,推动发展。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站在两个半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起航,在新的长征路上,政策是发展的支点,更是群众的关切所在。我们要不断推动党的政策落实,吹响带领百姓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集结号”,才能更好地成就十四五规划、更好地达成“十五年远景规划”、最终实现“两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 助力乡村振兴
古人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群贤治则天下安。”由此可知,基层的良好治理关乎国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而在2021年,我们迎来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了保持这一胜利成果,防止返贫,并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要在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上做出改变。
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笔,描绘改变乡村的蓝图。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惠民政策,资金帮扶鼓励转变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新农民”、“新乡贤”的涌现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师秋菊、邓俗伏等农民通过分享自身经验和技术,在政府资金帮扶下转变生产方式模式形成产业链,实现共同富裕。无独有偶,赵亚夫也牢记使命运用技术手段,开创“戴庄模式”,促进乡村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赵亚夫等能人以乡村产业为切入点,通过产业方式方法的转型,贯彻国家产业振兴的理念,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应该持续发挥乡贤作用,借助群众力量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以转变文化服务方式为帛,记录改变乡村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乡村想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为坚定农民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做出过许多努力:在县乡一级建立农村书屋、丰富农村图书馆藏书、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建立“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等方式,改变了以前枯燥无味的文化普及方式,以兴趣爱好、实用与产业经营挂钩为抓手,引领居民村民移风易俗,丰富精神生活,使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因此,要持续转变文化服务的方式,丰富农村的精神文明。
以转变生态保护方式为墨,渲染改变乡村的画卷。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国本问题,而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农田污染、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技术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源头上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保护好水源、耕地等资源。但这样还不够,要引导农民环保意识,在产业上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合理发展旅游业等环保产业,通过环境保护与农民切身利益挂钩的方式,转变生态保护方法,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
唯有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唯有转变文化服务方式,才能营造书香农村氛围,坚定村民文化自信;唯有转变生态保护方式,才能引导农民环保意识,营造乡村宜居环境。一言以蔽之,要持续转变多种发展方式,实现五大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为国家发展富强添砖加瓦。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商鞅变法富国安民;废五铢,增官爵,改地名,复周礼,王莽改制社稷倾覆。与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咏煤炭》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不谋而合。以史为鉴,改革要时刻心怀苍生饱暖。当下,我国政府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并去”的原则开展“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多方面的改革成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简政放权关键在简,核心在放,目的在方便企业和基层办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部门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放虚不放实,放权不同步,你放我不放,甚至明减暗增、边减边增,琐碎的审批手续,让企业经营者疲于奔命,繁杂的奇葩证明,展现了权力的肆无忌惮。为此政府痛下决心,以简政放权进行自我革命。从浙江省推“最多跑一次”,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到天津、宁夏行“一枚印章管到底”,提高审批效率,从吉林省推“多证合一”改革,压缩办理时间,到广州市用“一门式”改革,让群众办事“立等可取”……政府减权、放权、治权的“痛”,换得了企业、群众办事的“爽”,敢于向自己“开刀”,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下去。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做好放管结合的“加法”。放管结合体现了政府的职责与担当,管出了公平秩序。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提醒我们,在做好权力“减法”的同时,莫忘监管“加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的数年来,权力下放成果显著,市场活力大大激发。但是改革实践中,也有一些地方、部门简单地认为,简政放权就是“一放了之”,后续监管和服务没有跟上,形成“监管真空”,使得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当下个别部门减少事前审批后,事中事后监管并没有跟上,有的不做审批后就感到无事可做,出现监管缺失、执法不力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放管结合,“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尤其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优化服务是政府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山东省自2018年以来,在全省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以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政府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不论“见面不见面”“跑腿不跑腿”“线上线下”都要实现“一次办好”。这一举措有力地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做好“减法”和“加法”的基础上,做好服务的“乘法”,为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优化服务是致胜一招。
“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在我国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放”和“管”是前提基础,“服”是必然要求,简政不可减责,放权不是放任,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唯有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才能让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受改革红利。
解码“断舍离” 书写时代新篇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整理无用物品、调整混沌心绪、享受舒适人生……在疫情常态化之势下,断舍离无用物质、树立内心秩序、纯享富足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亦尤为可贵。新征程新阶段,面对逆势发展形势、破土攻坚任务,我们要层层解码“断舍离”,树信念、勇创业、敢争先,用断舍离折射出的深刻内涵,奏响人生新乐章、书写时代新篇章。
断诱惑,坚定理想树信仰。振臂高呼的陈独秀、冲锋一线的钟南山、脱贫攻坚的黄文秀……一批批革命先辈、一个个仁人志士,是他们舍弃生活、奉献青春、牺牲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要拒绝诱惑,坚定信念,筑牢堡垒,坚决做红色基因的信奉者、传承者。要做红色基因的信奉者,深入审视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好“需不需要、适不适合、舒不舒服”的判断题,做好选择,净化环境,内外兼行,以最诚挚的内心、最纯净的心绪坚定选择共产党之路。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不断加强政治信念教育,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拒绝外来糟粕文化侵袭、断离辱华思想袭,坚定意志、树牢信念,做最忠诚的红色信仰传播者。
断虚浮,扎根一线勇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断离虚浮,沉下心、弯下身,才能迎来光明前景。在基层工作一线,我们要断离浮躁心绪,坚守岗位、扑下身子、做好服务,在民生实事上倾听民意,在攻坚项目上注入心血,在平凡岗位上干出成效,不断彰显青春美丽与实干担当。在逆势发展前沿,我们要断离浮躁,树立“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迎风浪、勇拼搏、敢破界,不断丰富维度与深度,以个人的破界发展推动国家的破圈出位。
断懈怠,创先争优取佳绩。风雨百年,百花争艳,百花争放。揭榜挂帅、擂台赛马、项目互评……在疫情经济逆势发展情势下,一个个互拼互鉴机制应运而生,一个个互争互享活动火热开展。以争之魅力,创之香气摘得美味佳绩。只有做好断舍离,不断汲取断舍离之精神,才能永久品尝美味成绩。舍拖延,品自律佳肴,要树立远大目标,定方案、定日期、聚人员,挂图作战,争分夺秒,舍弃“躺平”、“懈怠”心态,按质按量完成目标任务。离孤军,品团结佳肴,要打破个人作战模式,跨区联盟、跨项联合,整合资源、集聚智慧,用团结之力打开联手共赢大门,用互鉴之势开创共同发展格局。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断舍离是物理层面的整理技术,是精神层面的积极观念,更是做事层面的基础准则,我们要不断丰富断舍离之内涵,断诱惑、舍虚浮、离懈怠,整理物质、净化环境、整顿心绪,以积极的状态迎接疫情严峻形势,以奋斗的姿态迎来逆势飞扬。
基层文化“一池春水”漾生机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次就基层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但是,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传统文化被漠视: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因此,务必要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让基层文化的“一池春水”漾生机。
打造文化阵地,让百姓“身有所栖”。文化服务不是一阵风的事,文化本身有着极强的持续性,我们总搞一些“运动式”服务,显然是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能否让群众“天天有文化”、“周周有文化”、“月月有文化”、直到“年年有文化”,是未来文化供给侧改革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激发群众的文化热情,让群众自己当自己的文化主角,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毛主席曾说过“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文化创造中,才能在文化形式上、表达方式上、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正如“老杨剧团”的成功,可以看出群众对于文化的自发热情一旦被点燃,将带来有效的文化创新。因此,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文化,关键还在打造让老百姓满意的文化阵地。
创新文化活动,让百姓“心有所寄”。创新好文化阵地,举行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基层文化活动,是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从部分地区农家书屋常年关闭,再到文化纪念馆门可罗雀,再到文化礼堂沦为摆设……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思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古板,难以让文化走进百姓、扎根群众。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添彩童年生活,成就少年梦想;山东临沭县朱村村史档案馆,村史文化浸润心田,红色历史在传承、在发扬;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农民乐团,让农民乐团唱响幸福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结合当地群众特点,问需于民、服务于民,文化活动吸引人,才能发挥文化启迪心灵、滋养精神的作用。
丰富文化内容,让百姓“各有所好”。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如今,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机会多、环境好等外在因素,更重要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而这些正是基层文化配送错位所导致的。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内容的需求,真是使基层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外化于他们的行为和实践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做好“铸魂”工作,让百姓“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各有所好”,走好先辈们走过的道路,让更多群众在基层优秀文化熏陶,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备受广泛关注的小学教科书插图事件,表面来看是艺术风格问题,其本质却是文化渗透,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更会冲击价值观养成。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必须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主动权。
意识形态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人教版教科书插画事件,把黑手指向小学生,意图通过丑化国人形象、插画中融入色情、纹身等不良因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令人后背发凉,这也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争夺敲响警钟。近年来,意识形态的冲击从未停止,“防疫封城是对人权的限制”“新冠肺炎阴谋论”……一系列诋毁诽谤的言论在国外网站传播,不良言论、不实言论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大国形象的抹黑,更是在试图冲击及瓦解国人的信仰与信心。战争年代,抢占领土、攻城掠地是有形的争夺;和平年代,冲击思想、引导价值观是无形的斗争,而这无形斗争的杀伤力要堪比核武器。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主动权。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不仅要落实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环节,还要体现在引导国民正确价值方向,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要坚持党管媒体,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实现真懂真信,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下,我们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候,踏上新征程,更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踏浪前行,永铸辉煌!
不忘初心 走向光明未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小小红船到如今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仅用了百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经天纬地的巨大转变,使中国从饱受欺凌的“东亚病夫”变成昂首阔步的强国。这一惊天伟绩,除了党的领导和各党员干部抛头颅撒热血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忘初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习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奋斗目标。基层干部党员张渠伟,为帮助当地群众更加快速脱贫,带病工作哪怕会有失聪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党员黄大发,为让当地群众解除代际贫困,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在山上开水渠。黄文秀,为让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拉投资,搞发展,三年走了十万八千里,只为群众过的好,只为人民幸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我党始终坚定初心,不忘使命,坚持从群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不忘初心,始终做到发展依靠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置人民生死于不顾,使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后经因脱离群众使得王朝覆灭。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之时,从未赢过,但汉高祖一心爱护人民,与人民约法三章,最后在百姓帮助下在最后一次大战中刘邦赢了关键之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人民为中心,从长征时期的“半条棉被”到如今的“共建共治”,无一不说明爱人民敬人民才会有如今辉煌。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变以知今,古今教训告诉我们应始终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不忘初心,始终做让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从开展义务教育到如今的适老化改革。我国始终为人民过的更好想尽办法。开展医疗保险,为看不起病的人带去了福音。住房公基金,为买不起房而人带来了希望。出台相关政策实行双减,减轻学生负担,带走家长焦虑,平衡教育资源。养老保险推行,保障了老年人晚年幸福;低保制度推行,为生活困难的人带去支持,不仅给予经济帮助,而且给予廉租房等福利待遇为其提供容身之所……无数惠民政策的出台都把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全面的给予全体国民,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做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中华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仲勋同志曾说过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始终不忘初心,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与人民共享。坚守人民的心,才能走向光明未来。
赓续中国精神 建设时代强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虽有波澜,饱受苦难但屹立不倒,国富民强。正式这种民族精神,正式这种时代精神,正是这种中国精神,无数先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才能发展,才能富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要继承中国精神,共同建设新时代强国。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国因这种民族精神才能从建党走到现在。民国时期,中国被侵略,百姓民不聊生。毛主席团结工农之力量,长征路上,血战湘江,抗美援朝,鏖战长津湖,无数革命先辈无畏牺牲,万千忠骨,万千热血,是灼热的信仰信念,是炙热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让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因此,想要建设时代强国,我们要团结一心,传承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之基。
中国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共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因这种时代精神从新中国成立走到今天,中国才有了现在的国际地位与全国第二的经济强国。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们为中国制造出先进的国防武器,才让中国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为中国实验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小冈村“大包干”的改革先锋带领小岗村脱贫致富,才有现在的国富民强。科技是强国之本,这是无数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展现出来的。我们要共建时代强国,就要抓住机遇,走科技创新之路,传承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之跟。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存。中国想要有屹立于世界之巅,就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发力。疫情期间,我国党政军民学立即行动,东南西北中同心协力,展现了亿万人民团结如一人的中国力量。创纪录短时间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我们始终秉持科学精神,依靠团结一致,运用科学战胜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运用科学的医疗手段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诠释了大国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传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从抗战到解放全中国,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贫困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种精神;展望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种精神。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勤思笃行立当下 蹄疾步稳向未来
回望历史的烟云岁月,看到了革命先辈的觉醒年代、看到了科学家们的钻研精进、看到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可以说,共和国的过去因拼搏而峥嵘,共和国的明天因奋发而光彩。新时代,我们更继承先辈遗志,以勤思笃行之为,蹄疾步稳之态走好每一步,共创辉煌未来。
面向未来,需要确立明确目标。人无目标则不立,国无目标则不兴。正确的目标对于未来是航标、方向、动能。康有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仍坚持君主立宪,最终被历史车轮淘汰。而我党在辩证分析各阶级情况下以民主主义、共产主义为纲领,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看出,目标的正确不仅仅要因地因时制宜,更应缘于实际、多加思考。如此目标的正确才能使革命、改革、成长的事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行稳致远、践行使命。
面向未来,需要把握恰当方法。俗语有云:“选择大于努力,方法大于选择”。面对困境或问题只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指引行动,完成目标。当前面对疫情的来势汹汹,我党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以正确的方法遏制了疫情蔓延,共同完成了“武汉保卫战”、“上海狙击战”、“郑州保卫战”……可以说,世界瞩目下我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世界抗疫交出了一份“满分试卷”!不仅于此,“于敏构型”也好、“逆向反推”也好、“高铁赶超”也好……优秀的国人在过去都用恰当的方法熔铸了当今的成绩,当下我们更应以可行的方法、恰当的方式走好脚下、描绘未来!
面向未来,需要选择明晰方略。何为方略?方略决定了目标、更影响了方法。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让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科技兴国的国家战略让中国由人力大国走向了人才强国;加入世贸的国家战略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建立的完善的产业体系……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下步步稳健、昌隆有为。当下,强国百年实现之际,我们更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我党的新时代顶层设计下,以有为之举、做有功之绩、圆功成之效。实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国之大者!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还有更多胜利等待我们去夺取,还有更大使命等待我们去完成。让我们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奏响民族复兴更加壮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