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之诗词、成语、俗语中蕴含的常识
近几年,常识考查中出现一种新的考法,而且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即通过诗词、俗语、成语等考查物理、化学、生物常识。
我们对此做一个全面的梳理,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蒙中考题了呢!
物理
1.【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2.【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
3.【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在夜晚月亮非常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浮光跃金”是说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4.【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阴浓”的形成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楼台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虚像。
6.【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月下影子:光沿直线传播、酒杯中人的像、光的反射现象。
9.【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人面桃花相映红】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但事物并不是把所有颜色光(七色光)全部反射,事物会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五颜六色的。柳絮、桃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呈现红色。
1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是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而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12.【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13.【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4.【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这是因为早晨的太阳光折射效果特别明显,而中午的太阳光折射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当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
不仅如此,早晨太阳升起时,实际上太阳还没有真正的出来,我们只是因为光的折射看到了太阳发出的光线。
15.【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1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7.【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18.【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19.【露结为霜—《干字文》】说法错误,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0.【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振动。
22.【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日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日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23.【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虽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但是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24.【空手把锄头,不幸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桥流水不流”,其选择的参照物是水。
25.【沙里淘金】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2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化学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充分体现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3.【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从而使燃烧停止。
4.【杯水车薪】水太少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5.【钻木取火】摩擦做功产生热量,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引起燃烧。
6.【水滴石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生物
1.【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保护色。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食物链和食物网。
4.【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6.【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古诗中的地理常识
1.诗歌与天气、气候知识: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温带大陆地形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是暖风天气。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这种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长江的中游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丘陵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南岭一带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泰山
3.诗歌与月相
(1)“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