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之常识积累
同学们在做一套完整的卷子时,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试卷的题型分类,其中常识题目是各位同学头疼的内容,考题会涉及我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生态方方面面,这导致同学们在做题时,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更多的是凭感觉去猜选项,所以做好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常识的积累资料。
常识积累之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一、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就像我们现在生活中“互联网+”的各项事务,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便利我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办理各项事务。
二、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逐渐灭亡的事物。例如:传统陋习对于女性的裹脚,它不利于人的正常生活,最后消亡。
三、区分根本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新事物与旧事物共变关系的古诗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大家一些诗句,让大家通过诗句理解核心道理。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蕴含的是什么道理呢?具体如何破题解题呢?
第一步:阅读诗句,解释含义。在这里,如果知道他的详细含义更有助于解题,不知道也不用着急。知道他描写的主体是人、物还是景,表达的是个什么情感就可以。第二步:揭示道理。
例题:“芳林新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解析】这句古诗出自于刘禹锡。原文: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北宋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第一步:简单概括解释:芳林:长满花草的树林;陈叶:枯叶;就是是树林里新生的叶子催换着老叶;在大海中,前面的波浪让位给后面的波浪。
第二步:揭示道理,这里的“陈叶”、“前波”引申指已经存在过的事物、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晚辈,也可指新生的事物。整合信息,那就是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实质。同义转述,故本题答案选 D。
常识判断之成语典故的大千世界
一、洛阳纸贵之左思
中国古代成语,原来指的是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后来因为大家都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于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因此后来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二、纸上谈兵之赵括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卧薪尝胆之越王勾践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四、投笔从戎之班超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五、退避三舍之晋文公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小志通过上述成语带领大家简单的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人物以及对应的典故故事。接下来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去积累我们的成语,提升我们做题的能力。
常识判断之法律方面如何做
常识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包含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但是由于其涉及面过于广泛,往往要求考生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就导致这类题型理的论上不可能拿到满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高频考点的内容做到非常熟悉。
公务员考试行测十分注重对法律常识的考察,虽然近两年法律试题的题量有所变化,但仍然是考察重点之一。近年来试题更加注重对新法的知识点的测查,基于这种趋势,考生在备考时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掌握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考点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新法,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例题:
例1.某首饰店将一枚铜戒指误当黄金戒指卖给李某。这一行为属于( )。
A.犯罪行为 B.无效民事行为
C.有效民事行为 D.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解析】《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因此题中的行为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行为。因此本题选D。
例2.某甲借用某乙MP3一台,借用期间,甲因该MP3质量好而爱不释手,遂于10日与乙协商买下该MP3。因甲仅为12岁,身上无钱,双方约定15日由甲从家中拿钱支付给乙。甲、乙间的买卖合同( )。
A.于15日生效 B.于10日生效
C.无效 D.若在1个月内甲征得父母同意,则有效
【解析】《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 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因此本题选D。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常识判断中的法律方面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备考过程中,要做到熟悉掌握传统法律的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多了解新法的不同,更好地完善法律知识体系。
常识判断猜答案技巧
常识判断部分想把所有知识点都掌握好显然是不现实的,有的甚至觉得难度太大而想要放弃。但事实上公务员考试重点是关注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通过选项的比较,问题的设问就能够锁定正确答案了。如何能在不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科学地猜答案呢,在此小志给大家提供三个行之有效的技巧。
第一,一枝独秀法。
如果选不正确的,那么在四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该选项一般为正确答案;如果选正确的,先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先排除该项,然后在其他三个选项间再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则这个与另外两个选项不同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例1: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欧元升值 B. 欧元区经济低迷
C. 巨额财政赤字 D.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协调
【解析】纵观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A选项是正面信息,其余选项均为负面信息,因而选择A选项。
例2: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再贴现率 B. 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C.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D. 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解析】四个选项中C是个税起征点,其余三项均为率,说明实行该政策的主体不同,C排除,在剩余三个选项中,A、B项均为降低,只有D为提高,故选D。
第二,自相矛盾法。
观察四个选项,并对选项进行横向比较。如果出现两个选项的说法自相矛盾,则可以将其他选项排除,答案锁定在这两个自相矛盾的选项。同时,被排除的选项则可以用来辅助解题。
例: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被称为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下列对海鸥获得“预报员”称号的解释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如果海鸥贴近海面飞行,那么未来的天气将是晴好的
B.海鸥常落在浅滩、岩石或暗礁周围,航海者可据此判断附近是否有暗礁
C.海鸥有沿港口出入飞行的习性,迷失方向时可观察海鸥的飞行方向寻找港口
D.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海边飞向大海远处,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解析】通过观察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项和D项都是要飞向大海,A项是天气好,而D项是暴风雨即将来临,明显有矛盾。所以排除B项和C项。另外根据常理推断,暴风雨来临时海上的危险要高于海边陆地,海鸥应当在靠岸的地方躲避暴风雨,D选项的说法明显有违常理,所以不符合事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第三,绝对相对法。
在常识判断的选项中,特别是涉及一些法律题目的时候,有一些选项的说法太绝对,例如出现“必须”“禁止”“所有”“只有”等词语,一般情况下该说法错误。而相反如果出现“可以”“一般”“可能”“正常情况下”等词语,一般情况下可以初步判断为正确选项。
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矫正不适用于犯罪分子
B.给予外国政府官员财物可能构成犯罪
C.行贿人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应当减免处罚
D.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应判处死刑
【解析】A项“不适用”、C项“应当”与D项“不应当”的说法都太绝对,所以说法错误。而B选项“可能”说法不绝对,因而当选。
例2:下列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务院法定的会议形式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都有权实施行政处罚
C.行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此,由行政机关承担全部举证责任
D.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解析】B项的“各级...都”,C项的“全部”,都是太绝对的选项,一般为错误选项,因而可以排除。对于A项和D项就需要有基本的常识了。我们都知道犯罪的人是不能报考公务员的,而公务员被判处刑罚就可以说明公务员犯罪了,因而会被给予开除处分。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要知道,常识判断作为行测考试的题型,本质上还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大家不要被常识判断的专业知识外表所迷惑,一定要静下心来,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常识,选出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