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起名自古就有“女诗经、男楚辞”之说,比如“思齐”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指代雍容端庄的样子,再比如“自清”最早见于《楚辞·卜居》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指代廉洁正直的人。亦或者我们熟知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的一个男作家“林微音”,就改名为“徽因”,更凸显了风致。由此可见,《诗经》和《楚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共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分别叫《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所以经常我们常见的说法是诗经共有305篇,是指有内容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这也是为了叙述方便才这样叫的。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记载也是用的这一名称。到西汉时它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种,合称“六义”。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占比最大的部分,所以由此奠定了《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这部分既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念故土、征人及反压迫、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重章叠句的方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其中周南部分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除此之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当然《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小雅有《鹿鸣》《采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还有一部分是舞曲。比如我们听说过的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赋”就是铺陈直述,不需要细致繁琐的描绘。如《周南·芣苢》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再或者《魏风·硕鼠》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就直观的表达了“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而我种的黍啦”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修辞手法。比如《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再或者《小雅·鹤鸣》中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在就用来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兴”就是托物起兴,其先言他物、再言此物。《郑风·风雨》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运用兴的表现手法就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写的是在黄昏时刻外面下起了雨、刮起了风,外面的鸡也在叫,而此刻的自己孤单一人,思念夫君的陪伴之情,这里的兴就更加衬托了相思和惆怅之情。或者《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用兴的手法更能把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委婉的表达出来。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鲁迅也说“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梁启超也曾说过“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可谓是学文学,首先就是要学《诗经》,足见其重要性,同时《诗经》也是我们事业单位考试中的热门考点,希望同学们看完了这篇文章能对《诗经》有一个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