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治理黄河 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
热点背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2020年10月牵头成立了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智库联盟。研创出版《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综合分析】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关乎黄河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与两岸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对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对策】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找准坐标、谋划全局。要自觉把经济发展放在大局中定位、谋划和思考,奋力拓展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的工作目标;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统筹经济发展目标,以系统化、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推动示范区建设。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打牢生态保护基础。要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生态修复治理、湿地保护、国土绿化等,谋划实施了生态保护工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注重解决流域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不同县(市)的产业特点提出具体工程,启动实施个性化的产业项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奏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让历史文脉不断延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人们生存发展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严守生态红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合分析】
这几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各地的自然生态状况总体情况趋于稳定,群众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各地区将污染防治举措落到了实处,切实促进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进一步健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体系更有力度、更完备、更科学,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于生态建设的需求,产业优化升级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节能环保技术亟待提升,环保技术型人才匮乏,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走向市场的周期过长;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指标较低,全社会的绿色生活方式还有待继续养成,部分地方污染依然严重,反复治理的成本居高不下。
【参考对策】
一是加快生产模式的转变。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绿色可持续产业,围绕市场导向,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能源供应链。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保行为及时给予奖励或补贴,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三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多渠道、多手段地积极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健全与绿色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公众在生态环保中的监督作用,调动全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管理体制,使管理更精准更高效,进一步加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全面统筹环保与经济的大局,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震慑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热点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
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2.不断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诉求日趋迫切,要以此为根本的发展目标,紧紧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理念,打造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3.有序推进城市更新。(1)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对老旧小区的建筑外墙、煤气管道等设施,进行兼检修和升级改造,对有条件的小区尽快加装电梯,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2)加强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的保障住房的供给,解决年轻人住房难、住房贵问题。(3)完善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周边教育、健身、城市书房、医疗、养老服务站等基础设施。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
热点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今年初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道路,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面临问题。
1.农村数字基础薄弱。农村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前沿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
2.农村金融政策薄弱。农村金融具有数额小、收益低、周期短、数量多的特点。
3.农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薄弱,相比实现农村现代化还相差甚远。受地理空间局限、受思想意识影响,基层组织薄弱、涣散。
4.数字乡村发展后力不足,整体建设缺乏规划。部分地区缺乏对所辖区域的彻底调研了解,没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发展优势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
5.数据获取机制欠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缺乏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基层数据很难及时、准确上报;尚未建成统一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
6.农业生产规模不足,生产数字化需求低。大部分农业用地以散居为主,未形成规模化种植,甚至个别土地因弃种变为荒地;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种植人员中老年为主,接受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能力有限。
7.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产业发展尚待提高。当前从事“三农”相关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开发的企业较少,产学研模式落地难度较大,适合“三农”特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二、解决办法。
1.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在满足乡村基本互联网覆盖的情况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进程,发展乡村5G典型创新应用。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三农”相关技术产品、软件、终端的研发,并积极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服务。以电力、水利、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智慧乡村”。强化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动态掌握乡村土地利用和发展状况,实现对基本农田信息、土地区块、作物类型、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的有效监测监管。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苹果、棉花、糖料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打通基层数据共建共享。
2.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基层“互联网+党建”平台建设,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内容,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民意。深化乡村“互联网+政府”服务,打通市、县、乡、村四级数据互通,强化网上审批服务体系,实现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零跑腿”。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生,构建“互联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平台,确保“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打通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新通道。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司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农民等联结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程度和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
3.深化乡村信息惠农服务。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统筹力度,优先倾斜农村地区学校,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乡村地区教育的均衡、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与城镇教育同步发展。完善民生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加大异地结算范围,提高异地就医持卡结算率。加快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医疗机构信息共建共享,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丰富金融应用场景,采用新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农户体验。
文化兴则国兴
热点背景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北京到敦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繁荣的财富。然而,当前我国文化保护却呈现重视不足、资金不到位、民众文化保护意识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必须下大力气传承好优良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唯此,才能将中华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综合分析】
很长一段时期,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大拆大建,导致许多文化遗迹和文物遭受灭顶之灾。表面看起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增强了社会活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影响中华文明的传播。
文物和文化遗迹破坏的背后是政绩观、价值观偏差的体现。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潜绩”,忽视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将文化保护看成城市发展的对立面,进而搞“面子工程”以彰显政绩。当然,许多民众一直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崇洋媚外思想严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更没有考虑过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此外,文化的保护方式过于单一,要么一刀切,让文化或文物与世隔绝,要么过度商业化,结果反而破坏了文化。
【参考对策】
文化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和勇气,将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
首先,要吃透中央精神。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保护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中央政策文件,吃透讲话精神和文件内涵,要在工作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文化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利用通俗、丰富的宣传方式,加大文化保护和创新的宣传力度,让民众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关联性,自觉提高文化保护意识,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第三,不断创新文化保护形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开拓传承新模式、新业态,加大资金、资源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文物保护部门创新的积极性,让整个传统文化“活起来”,进而实现“火起来”。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出了深刻的阐释。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之际,我们更应怀揣赤子之心,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综合分析】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群众的创造,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基本的源泉。我们党从孕育产生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那时起,就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来没有丝毫动摇过。这也是我们党得到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支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不断呈现。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一切伟大的奇迹都是人民群众奋斗、创新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持久的牵引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及其激发下的生动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
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铭记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人民群众需要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真正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医疗体制改革 实现健康中国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已与一些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而在这其中医疗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加强医疗保障,实现健康中国,推进国民身体素质。
【综合分析】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只有通过加强医疗体制的不断改进,才能为我们全民身体健康打下一个坚实的保障。
然而当前“以药养医”是目前我国医改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医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有待提高;医保政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费用负担苦乐不均等等其他问题。因此加强医疗体制改革,是推动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
【参考对策】
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平衡医疗资源。各级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责明确化,让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利用政府赋予的社会资源完成其最应该完成的社会职责。着力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两级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医疗管理。加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公立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对医院采购、运作、大型设备投入等实施有效的监管。医药市场应该整合流通领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严审批药品流通企业,提高审批标准,解决流通领域中多、小、散、低的局面。
三是完善医疗体系。针对医疗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特别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使其成为医疗保障的重要补充层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宽
热点背景
浙江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这座小村庄。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村庄一片青翠欲滴,习总书记走进农家小院,与村民亲切交流……“当时就跟做梦一样,没想到总书记来到我们小院。”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潘先生还历历在目。
潘先生曾是村里矿上的拖拉机手,矿山关停后,他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余村实现了绿色转型,百姓富、生态美。潘先生心生感慨:“收入高了,环境好了,返乡青年多起来,心情特别舒畅!”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以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
绿色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绿色发展的重视。
【参考对策】
以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圈,发挥生态优势;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另一方面,要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空间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绿色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以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
热点背景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与冲突成为全球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结构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形成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的新格局。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现存不足】
1.研发支出总量大,但比重低。2021年,我国基础研发支出占比为6.1%。基础研发投入偏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在科技基础理论创新上的突破,不利于中长期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2.研发成果规模大,但转化率低。2020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居于全球首位,接近6.9万件,超过美国的5.9万件、日本的5万件、韩国的2万件。但是从转化率角度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有专家推算,中美两国的专利转化率分别为6%和50%。
3.研发人员数量大,但工匠比重低。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而德国、日本等国高级技工占比达到40%到50%。
4.核心技术进口比重大,自主研发比重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1993年-2018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发明专利累计为7.3万件,美国持有的中国发明专利累计为24.5万件,是前者的3.3倍。2021年,我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占进口总额的22.8%。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高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依赖。
【具体措施】
一、坚持开放创新的方向不动摇,加快推进科技领域高水平开放。创新无国界,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有些大国挑起“科技脱钩”,但从科技创新本身的规律来说,创新由封闭转向开放,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就能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这就需要:第一,加大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智慧加快科技创新。第二,充分利用我国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优势,通过加快高科技领域的商业转化,吸引集聚海外人才加入我国的高科技前沿技术研究。第三,吸引科技领域留学生回国,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利用全球杰出人才集聚创新资源。
二、以开放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与国际对接。我国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但当前的科技体制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掣肘这一潜力的释放。为此,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加快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包括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推动科技管理与国际对接;推动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释放企业和社会的研发潜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是主体,占76%。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市场开放,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比如,鼓励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通过科技研发和创新的突破,涌现出更多领域的隐形冠军。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多、需求升级快的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四、关键是解放人,把人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500余万科研人员,有着巨大的创新活力。关键是尊重科研规律,大力破除制约科研人员自主性的相关规定,打破制约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各种条条框框,激励、支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奠定科技强国的坚实支撑。
激发创新驱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指出:“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领会创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标注了当今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创新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智慧源泉,更是驱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不竭动力。
【综合分析】
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在一些领域甚至处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扩大科研自主权,拆障碍,破藩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科研自主权的政策,不断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放权赋能,力图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条条框框”。减负放权“政策红包”,点燃了创新热情,提高了科研效率,激发了人才活力;给经费“松绑”,莫让“花钱”桎梏扰创新,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落实法人自主权、激发科研机构内在活力,强化科学决策,为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创新构建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我国创新能力较之以往有大幅提高,但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
【参考对策】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首先,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正确认识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创新环境的对策。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队伍。形成试错机制鼓励科研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
最后,加强成果转化,运用产业链思维释放研发活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集中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
规范网络直播打赏让“虚火”降温
热点背景
随着网络直播的风靡,相关产业日渐庞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大,已然成了一个颇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但与此同时,网络直播也存在着野蛮生长的情况:未成年人偷拿父母的钱打赏主播、虚假打赏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剑指网络直播打赏的不良倾向、违规乱象,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划出了底线红线。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问题及危害
1.网络直播中主播行为失规、打赏行为失范、平台责任失位,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2.网络直播中的最大受众群体,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还有差距,由巨额打赏滋生的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观念,极易引发跟风心理、攀比心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侵蚀和毒害。
3.网络直播打赏中存在灰色产业链条,易引发违法违规行为,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二)采取举措
1.强化政策落实。
要严令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在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要明确平台主体责任,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
2.强化宣传教育。
治理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既要靠“堵”,也要靠“疏”。一些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参与打赏,与父母监管缺失、家庭情感缺憾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说,筑牢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篱笆”,一块木板也不能缺,一块木板也不能短。既要在政策上加码,持续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违背公序良俗的乱象不敢发生;也要在情感上加分,不断提升懂网用网能力,让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不起作用,如此才能构筑强有力的全流程全链条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重视县域引才 确保人事相宜
热点背景
近年来,县域人才引进,引来大量知名高校硕士、博士生报考的新闻见诸媒体,引发舆论热议。以广东省H县为例,这个粤北山区县人均GDP仅有3万多元,但通告显示,该县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招收82名高学历人才,引来800余人报考,其中超过700人为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生,不少来自知名院校。对此,舆论评论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部分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就业困难,“卷”到了县城,也有人认为,知名院校硕士博士到基层县域任职,会不会浪费人才。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两种观点都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偏颇。
第一,个例不能代表全篇,局部不能代替全局。相比于庞大的硕士博士生人群来说,选择报考基层县域的毕竟还是少数,而且每个人可以报考不同地区的岗位,仅以岗位报考比例来得出“卷”到县城,还是要画个问号的。
第二,知人善用,高水平人才会成为县域发展的助力。高学历人才到了县域基层,对县域发展是有作用的。要知道,县域虽小,但一县之内,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其公共服务涵盖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部分公共服务也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如县医院的大楼盖起来了,设备买进来了,相关科室得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才能发挥作用。正因如此,县域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相关专业的高水平人才,而如果知人善用,高水平人才也能够为县域贡献所学。
【参考对策】
县域人才引进也有翻车情况,西部某县引才,绝大部分名额要研究生学历,结果大半岗位无人报名,究其原因,不外乎部分岗位与人才不相匹配,比如医院护士和乡镇小学教师也设置了硕士生要求。因此,县域人才引进要注意:
一、关注县域需求,重视双向选择。引才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既要能引到好人才,也要保证有人才愿意来,单纯拔高学历要求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一县之内岗位众多,特点不一,需要的人才涉及方方面面,既需要高学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需要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需要符合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并非学历越高就越好,而是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二、引才策略要注重区域差异性。只有人才在合适岗位上,才能以事招人,以事留人,以事激励人。而在引才策略上,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特点,承认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拿出既能发挥人才专业水平,又与个人成长相适应的岗位来引才。
三、为人才的发展打通瓶颈。毕竟引才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先来的鸟儿飞起来有虫吃,才会有更多鸟儿择此地而栖。
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热点背景
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面临挑战】
1.内容不“雅”,信息低俗庸俗。网络文化作品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缺乏创意;内容低俗和恶搞,践踏法律道德底线;迷信思想盛行。
2.过程不“安”,安全威胁严重。黑客恶意攻击,恶意网站设置陷阱,个人信息泄露,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虚假和违法交易等问题严重。
3.监管不“力”,能力手段落后。治理工作缺乏及时性、针对性和精准度,技术监管能力落后于技术更新速度,集中化和跟随型监管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4.素质不“高”,网民文明缺位。个别网民践踏法律和道德底线,为吸引“眼球”而信口开河,更有甚者无中生有、造谣惑众、胡作非为。
【治理路径】
1.立良法,促善治。
玩火者必自灼,失德者必自戕,践法者必自灭。对网络空间来说,立良法是至关重要、最不可忽视的“安全带”,自律是最畅通无阻、最放心可靠的“快车道”。
2.严执法,保安全。
网络空间从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江湖亦不是“丛林世界”。任何人、任何账号违法违规发布信息危害社会、扰乱正常秩序,都必将被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3.维民权,解民忧。
如果说石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资源,那么数据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资源。弥补算法漏洞、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成为信息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4.重宣传,育新风。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网络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彰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