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直接最新申论热点
2025-02-07 07:22
来源:政华公考

直接最新申论热点

“代表联络+检察”高质效办好民生小案

人大代表联络站搭起“连心桥”

河南叶县:“代表联络+检察”高质效办理案件获代表赞誉

“种植和存放大烟、交通肇事、邻里纠纷、无证砍伐自家林木……2024年类似的案件已发生了10余起,希望检察机关能多通过召开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向村民们普法。”2024年11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听证会在河南省叶县仙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一位听证员在现场建议道。当天,叶县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办案民警、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律师代表等30余人参加公开听证会,来自该县4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的四级人大代表、村民共计1600余人以视频形式同步观看。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高质效办好百姓身边民生小案,叶县检察院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依托,把案件办理、以案释法做到乡镇村室、田间地头,为“代表联络+检察”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听证会开进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

2024年6月,叶县检察院联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代表联络+检察”共联工作实施意见》,明确11条措施,设立3个法律监督基层联络站、19个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30个村人大代表联络点,通过“站站联动”,将公开听证、收集民意、落实代表建议和矛盾化解工作做到老百姓家门口,实现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深度融合。

“家里养的牛拉肚子了,听说用大烟壳泡水喂它能治病,没想到稀里糊涂犯了罪。”张某后悔地说。

2024年4月28日,公安机关发现张某家的院子种植罂粟13株,并在其家中一红色塑料桶内发现存有罂粟种子24个,共计71.28克。同年5月22日,公安机关对张某以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罪立案侦查,并于6月5日向叶县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张某虽已构成犯罪,但其有自首情节,自愿认罪认罚,持有的罂粟种子不具有社会流通性,拟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并在张某的住所地——仙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公开听证会。

11月28日,在公开听证会现场,听证员们经过现场讨论,一致同意检察机关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

当天,与该案一起召开听证会的,还有一起交通肇事案和一起滥伐林木案。检察官结合案件,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让村民们懂法守法、心服口服。2024年以来,叶县检察院已在基层代表联络站召开20余次公开听证会。

“个别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了,把案件听证会开进代表联络站,既可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接受普法教育,也方便代表积极履职,打通了检察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河南省人大代表马永涛说。

关于楚长城遗址保护的代表建议

“楚长城遗址属开放性古文化遗址,叶县段长度达60多公里,仅靠个别单位保护难免有心无力,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职能,推进相关职能部门携手,筑牢了文化遗址保护法治屏障。”平顶山市人大代表李伟同近日来到楚长城叶县段时感叹道。

楚长城叶县段是目前河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楚长城遗址,绵延60余公里,有烽火台1处、兵营遗址1处、墙体遗址19段、关城多座。由于长期受风化、雨淋及人为耕种、放牧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楚长城墙体不足1米高,缺乏有效保护。

2024年2月,叶县检察院接到人大代表关于加大楚长城监督保护力度的意见建议后,第一时间邀请文物保护专家、楚长城学者、“益心为公”志愿者等组成楚长城保护团,与检察官一起对重点保护点段进行现场勘察、线索摸排,发现相关线索4条。

3月28日,该院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立案调查,根据“代表联络+检察”共联工作机制,该县人大常委会进行全程监督,明确县文旅部门、属地政府职责。8月19日,该院向属地政府制发磋商函、向该县文旅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妥善保护楚长城遗址。10月底,相关部门回复已整改完毕,设立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4块、标志牌10余处、界柱近3公里,被破坏的长城本体均已恢复原状。

11月,该院组织人大代表、文物保护专家等实地察看评估,李伟同说:“这几个月,我对检察机关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的体会,检察机关的用心履职让沉睡的‘土龙’焕发新生!”

该院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征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并注重将代表意见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2024年以来该院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议40多条,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件,发出诉前磋商函1件、检察建议3件。

搭建化解矛盾纠纷“新枫桥”

“感谢检察机关帮助我们化解了矛盾,我们两家的关系终于恢复正常了。”2024年12月,韩某在叶县任店镇法律监督基层联络站解开了心结,激动地对检察官说。

2024年11月,任店镇村民朱某来到一处红薯地里溜达,被红薯地负责人韩某发现后认为韩某有偷红薯的意图,两个人争吵后发生打斗。经鉴定,朱某的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韩某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我不该一时冲动和他动了手,下次我再也不会这样了,请检察官帮我们做做他的工作。”韩某后悔地对检察官说。

叶县检察院邀请任店镇人大代表刘学力参与案件调解,经过多方走访沟通、耐心释法说理,最终成功化解了这起矛盾,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代表联络+检察”共联机制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024年以来,该院已就地化解涉检矛盾纠纷10余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防止矛盾激化、小事拖大,让公平正义以老百姓“可感受、能体验”的方式实现,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法积分减罚”,让执法更有温度

“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组织今年第一堂餐饮行业线下培训课,我们听说后马上报名了,并且获得了积分。”近日,江北外滩街道一家餐饮店店主通过电话告诉记者,通过学习、考试,自己为餐饮店换取了减免处罚的机会。

“学法减罚”这种柔性执法方式并不少见,交通领域尤多。“学法积分”抵扣车辆违章记分,不少人可能都体验过,这不仅给轻微违法者提供了豁免机会,也达到了警示和教育的目的。而将这一做法推广至市场监管领域,无疑是个创新之举。

处罚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初衷。一段时间以来,“无证售卖‘拍黄瓜’被处罚款1万元”等“小过重罚”的事件时有发生。维护市场秩序是执法机关的责任,但是,广大小微市场主体经营不易,过于严苛的执法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以学法积分抵扣行政罚款,更能体现以学促管、学罚结合、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柔性执法理念,更有利于市场主体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学法减罚”绝不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而是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通过这一措施破解长期以来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不少小摊小贩、小微企业往往是凭经验从事经营,很多时候不存在违法的主观恶意。而即便有关部门年年开展普法教育,也很难真正入脑入心。“学法积分减罚”的做法,将执法过程变为普法过程,能够帮助市场主体知晓违法违规的后果,有效提升他们学法守法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因不懂法而导致的违法违规行为。

“学法积分减罚”是服务型执法的生动注脚,给予市场主体容错纠错空间,体现了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大可推而广之。当然,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也应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学法减罚”成为严重违法行为的“避风港”。从中受益的小微市场主体也要认识到,“减罚”并不是为违法行为开绿灯,要珍惜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学习机会,莫要辜负柔性执法的善意。

 

中纪委机关报: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对广大年轻干部来说,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今天,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比比皆是,真正缺少的是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拥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年轻干部。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到困难艰苦的地方,加强历练、淬炼本领,甚为必要。

从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基层有无限力量,群众有无穷智慧。年轻干部到基层、去一线,就要主动拜群众为师,把来自实践中的“金点子”变成政策的“金果子”。比如上海一位市民发现,很多老年人受限于信息渠道,不清楚惠老政策以及如何申请,于是建议推出“惠老政策包”。相关部门积极采纳,梳理29项相关政策,以多种形式宣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广大年轻干部唯有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充分吸收群众智慧、基层经验,才能更好顺应实践发展、人民期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真切的基层实践中,找到办法。有人说,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在北京,曾有一项“局处长走流程”的活动,推动一些年轻干部从群众、企业的角度体验政府服务。不少干部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了“痛点”“堵点”,转变了工作方式,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从“被动地接”到“主动地改”的转变。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实践中来。当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时,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往往就会有思路和抓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尽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多把脚板踩在基层实践的沃土上,“脚力”自然会变成堪当重任的“能力”。

从生动的基层实践中,感悟初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实践是打开局面的方法论。这背后,都离不开为民的初心与情怀。从基层实践中长见识、增本领,关键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植根于“民”、贴近于“心”。不仅要让下基层、重实践成为一种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更要在这个过程中与群众心连心、把群众当自己人,擦亮初心使命的底色。有了知民情、解民忧的实践力,就有了顺民意、暖民心的向心力。

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同样是实践,是否真正上心用心,是否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会因人而异。倘若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就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到基层实践中去,就是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只有在实践一线,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突出的矛盾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才能更好找到创造性落实的突破口,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向前。

“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包括年轻干部在内的广大党员干部建功立业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脚步迈出去,身子沉下来,持续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就一定能成就更加精彩的事业。

 

勤不言苦 行不畏难

一勤天下无难事。一个“勤”字,胜过无数成功学“秘笈”。

勤政务实,是新时代好干部五条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勤”字上下功夫,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必修课。

“勤”,就要用心用情用力。“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时时放心不下”,还要紧紧抓在手上,把工作往实里抓、往深里干,为的是在有限时间里,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办更多的好事。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草鞋书记”杨善洲,“樵夫”廖俊波……优秀的共产党人,无不心系百姓、以“勤”立身。他们将群众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日夜操劳、奔波忙碌,努力把为民之责化作惠民之实,在人民心中筑起不朽的丰碑。

“勤”,就要实干担当进取。“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事业遇到挑战,正是考验干部的当口。有多大担当干多大事业,没有担当只有靠边站。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容不得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

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逐一回应民生之问;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改革扫除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事不过夜、防微杜渐,打牢防御风浪挑战的堤坝……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员干部要干字当头,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冲在前、干在先,把各方面的干劲都带起来。

共产党人勤不言苦、行不畏难,是因为懂得“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奋斗哲学。党员干部工作勤得像蜜蜂,老百姓的日子甜得像蜂蜜。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才是勤政为民的源头活水。锚定为民造福,就能辨析清楚得与舍、大与小、有与无,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爽爽干事。

“勤”还能助廉,“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得过且过、慵懒懈怠、无所用心,往往难以获得工作的价值感、人生的方向感,容易陷入空虚无聊,甚至丧失底线原则。勤奋者专注事业、务实进取,是守住内心的体现,有助于摒除杂念、砥砺操守。

还要看到,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勤”也要勤得有意义、有价值。忙无谓的事务多了,做有用功的时候就少了;忙于填表、开会和应付检查,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必须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持续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让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抓落实上,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以勤为先、锐意进取,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我们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