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发展社会经济 保障民生福祉
热点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把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要全面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越是特殊时期,越要聚焦民生关切、注重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综合分析】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悠悠万事,民生为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透过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件件稳中求进的工作部署,一个个清晰明确的任务目标,都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展现出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加,其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便会出现矛盾,此时正是需要各级干部工作者,做好民生工程,当好“服务者”,但近年来一些不以民生为重的做法仍然存在,办事跑断腿,流程不清晰,百姓想办业务却叫苦连天;贷款审核多,多环节卡扣,企业家为了盘活产业而无可奈何;空喊口号,蓝图规划得一片大好,却因硬件不足难以开展等问题。细解民生意义,是为民生活所需去考虑;深察群众所求,不是标准化、绝对化,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不同。
【参考对策】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各类人群收入调整增长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物价基本稳定;
三、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四、稳定才能发展,稳定才能保障民生。要深化基层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要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要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层综治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优化市场发展环境;要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诉求;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 助力持续发展
热点背景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富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国美丽乡村典范之地,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痛定思痛之后,“安吉模式”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富足幸福的小康之路,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综合分析】
(一)问题表现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二)原因分析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3.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5.生态建设上的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三)影响分析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3.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4.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参考对策】
1.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2.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3.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5.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争做“赶考”路上的“有心人”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提出,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2021年,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总书记都提到“保持‘赶考’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某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一个政党,由小到大,由弱至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921年7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一路上赶考,换来“天翻地覆慨而慷”。100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带领全国人民一道风雨兼程,创造了无数的非凡成就。“赶考”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们是阅卷人”,“赶考”永远在路上。因此,要争做“赶考”路上的“有心人”。
“赶考精神”是承接着辉煌的历史,映照现实和未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带领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让美好生活不断变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还有神舟系列相继升空,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祝融号”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记;“羲和号”升空,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的零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坚定新步伐;“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具体落实】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哪代人比我们这一代离“中国梦”更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定信念、找准方向,不畏风雨、不惧险阻。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政策能力,消除本领恐慌,将使命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地方锤炼意志、增进本领、提高才干。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肯干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信念,“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车路更陡”的理性思考,迎难而上、步步深入,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答卷。
法治政府护航法治中国建设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他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下称《纲要》)。《纲要》强调,全面建设法治型政府,加快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只有迈过这个坎,有效消除人治,采用法治,才能够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法治化就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法治化,就谈不上治理体系现代化,更谈不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方面,推动法治型政府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现实所需,也是必然要求。一是法治型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法治型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要求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措施系统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三是法治政府建设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执政党应善于通过制定宪法、法律的方式把执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变成国家的宪法、法律,然后依照宪法、法律治理国家。另一方面,法治型政府建设之路也非一帆风顺。一是行政立法上的管理者思维。政府作为“管理者”“父母官”,公众作为“被管理者”“子民”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反映在行政立法中。二是行政执法上机制不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行政执法体制不畅;行政执法程序不明等。三是行政司法上系统不健全。行政司法的人员法律素养不高;行政司法活动不公正;行政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专门性不强;行政司法的程序整体上不够完善。
【参考对策】
1.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行政立法日趋完善的条件下,相较于依法进行行政立法,依法执法在依法行政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要求执法者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要求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只管政府该管的事,只行使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政府该行使的职能。
3.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
一是将行政管理体制放在党和国家整个机构设置和治理机制中进行考虑、谋划和设计的。二是在各级各类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后,我们既可以而且必须启动各种行政组织法的立法,这是法治政府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和下大力气做好这件事情。
求真务实彰显党员干部之光彩
热点背景
最近,部分地区疫情仍然较为严峻,疫情防控工作压力较大。在此期间防疫医疗物资、居民生活保障、交通出行管控、特殊群体就医等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摆在政府面前,对防控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政府积极应对,各级工作人员迎难而上,为当前防控做出了重要部署和行动。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疫情考验着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我国各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肩负重担,展现出党员干部不一样的风采,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出责任担当,也展现出当代党员干部务实肯干,探索创新之风。以身作则诠释出伟大的抗疫精神。
【综合分析】
疫情期间各项工作任务重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当前形势较严峻时,党员干部们冲锋陷阵。全国大部分的党员干部无论是中年,青年,甚至是老年党员干部都义无反顾,为了抗疫成功,为了尽快企业复工复产,为了百姓快速回归正常生活,舍小家顾大家,忍着相思之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做着可能被部门群众不理解的决定,勇挑重担,担当作为。
在此期间,领导干部在发现疫情时及时做好合理的部署,比如陕西最近在经历再次疫情阶段爆发情况下,快速做出工作部署,进行4天临时性封控,这也体现出政府领导班子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能力。除此之外也看到在落实防控政策时部分政策与民生问题存在小小冲突时基层工作人员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在群众遇到难题时时刻保持生命至上的原则,说出“一切后果我来承担”的铮铮誓言,瞬间温暖了百姓的心,也使得疫情防控工作不再冰冷。
当然,防控中也暴露出不美丽的一面。仍然有部分地区的个别领导干部在制定防控计划时不能及时全面掌握情况,面对较大突发情况时不能精准应对,在落实防控政策时畏手畏脚,存在错误的政绩观,甚至采取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防控,这无疑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的问题。长此以往,给群众、企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民生保障抑或政府形象中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坏处。
【参考对策】
担当和奋斗务实需随时存在,当前除了疫情防控之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风险挑战增多,唯有继续发扬担当精神,才能够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为此,要快速实现疫情稳定,就需要不断激励党员干部不断作为,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完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做出实绩的党员干部大力表彰弘扬,并与工作绩效挂钩,让能者上;对表现欠佳,工作成绩平平的干部严厉惩罚,让庸者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不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自身要挺起脊梁,冲锋在前。
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
热点背景
9月23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表示:根据规定,外语课时占比为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当前的教学和考试设置中,英语学习有没有到“畸形”的程度,教育部以与其他学科的数据对比进行了回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孩子们学什么,怎么学?很多人关注,也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不断调整完善。近年来,体育课程比重加大,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重要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要不要调整和改进,而是要不要放在文化自信的对立面来观察和改进。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理论背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对策】
坚定文化自信,应正视我们悠久的文化。中国是许多创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其中不仅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也包括并不为人熟知却对人类发展进程至关重要的高炉炼铁、水密隔仓、钻井技术、锻铁技术等。中华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每一个都彰显与自然做斗争的精神;闻鸡起舞、映雪夜读,每一个都是在警示我们应勤奋好学,曾子杀猪、徙木立信,更传递出守诚信知礼节的品德。正视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应坚持守正创新并重。古语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华文化固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也不能盲目崇古、忽视发展,对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唯有创新才能让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个历史时代都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无论是历史维度还是当前的多元文化横向对比,文化的延续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如此,其他领域莫不如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能将所有传统文化全盘照搬、一味照套照用,而是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全链条的自主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应从青年做起。因此需要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外力推动,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青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应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朝气与活力。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
热点背景
9月9日,H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以“数字国门、文化口岸”为主题,举行了数字文化产业线上招商推介会,来自数字出版、网络音乐行业的10多家企业及行业专家、协会机构人员相聚“云端”,共同探讨文化与旅游业外向型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新机遇。2家相关企业明确投资意向,3家协会表明了合作方向。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理论背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对策】
一、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使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管理等工作联动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要突出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协同创新,推动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国有文化资产使用效率。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合法权益。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加强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互联网创业等载体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挥文化资源集聚效应,并将产业优势辐射到关联产业链上,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文化产业带。
三、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艺术、数字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系密切,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发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促,打造更多参与式、体验式的综合性消费载体,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
实现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破冰
热点背景
2021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时隔一年,豫鲁生态补偿约定兑现,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河南通过努力改善黄河水质,得到了这笔1.26亿元来自下游省份山东的生态补偿。“对赌”有输赢,但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赌约”没有输家,生态补偿是上下游的共赢之举。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黄河流域(豫鲁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为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样本,树立了标杆。“豫鲁有约”实现了黄河流域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破冰,协议的顺利实施为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给流域内其他省份加快推进补偿协议签订打了样板、增强了信心,其统筹协商、政策框架、联防联治等实操流程可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在“豫鲁有约”的启发下,黄河流域其他干流河段和重要支流也将加快推动建立补偿机制,相关省份正在积极推进补偿协议签订的前期磋商,力图求同存异并取得实效。
【综合分析】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复杂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谈判实现利益互补,从而协调和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国内多地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流域跨界监测断面水质为标准的生态补偿模式;二是基于流域跨界监测断面超标污染物通量计量的生态补偿模式,也就是以水质、水量为补偿参考标准;三是基于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效益的投入成本测算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式。对于水质是突出问题的流域,一般采取第一种模式;对于水质和水量两因素问题都比较大的河流,一般采用第二种模式。基于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补偿标准,则一般用于水源涵养区等。
事实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内并不鲜见。早在2016年,财政部等四部门便下发《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各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探索开展跨多个省份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相对容易。目前,山东、河南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均建立了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山东为例,2021年9月,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133个县(市、区)301个跨县断面全部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相对来说,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则有一定难度。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2年1月,包括鲁豫两省在内,全国已有18个相关省份,签订了13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据了解,河南、山东两省将继续深化完善补偿体系,确保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正向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提出对策】
从全国来看,各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务不同,各地流域生态补偿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成为流域上下游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流域管理水平。各地实践要遵循“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设计补偿政策目标、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充分体现新时期各流域“三水统筹”管理要求,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强化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和保护协作,搭建起‘全面覆盖、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
以人为本 实现社会善治
热点背景
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综合分析】
然而,在实际推动社会治理工作中,依然困难重重。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大;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违法乱纪行为严重、社会文明程度不高;公共安全领域面临难题……强化社会治理,打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是当前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和国家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共建——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以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领域,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为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创造发挥作用的更多机会;党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的有序参与制度建设落实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活力。二是共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马斯洛需求层次规律开始应验,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日益凸显。三是共享——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发展成果却没有很好地惠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是人民需要的健康发展。要将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成功标准。
【重点内容】
1.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1)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加突出位置;(2)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
2.加强基层社会治理。(1)巩固基层政权;(2)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3)深化发展基层民主
3.促进社会协同参与。(1)培养发展社会组织;(2)大力发展慈善事业;(3)鼓励发展志愿服务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加强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3)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作用
5.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1)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强化应急管理
开展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国
热点背景
近期,一则关于某知名人士跳健身操的视频在网络上异常火爆,直接引流诸多网民纷纷跟随模仿,直接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也开启了网络直播健身的高潮。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再到“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尤其是面对疫情的冲击,更是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一系列论述,无不体现出总书记对人民健康的牵挂与重视。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综合分析】
开展全民健身,是一项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小事”,也是全社会都认可的重要大事。只有个人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多精力开展好生产、过好生活,也只有个人身体健康,才能为国家积累更有爆发力的人力资源,也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储备更多的“优势筹码”。
开展全民健身,看似简单却谈何容易,真正做起来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年轻人那?
大多数工作族迫于生活压力,一味忙于工作,从早到晚疲惫不堪,周末或节假日加班熬夜者数不胜数,哪有闲暇时间出去健身,即使有些许时间,也懒得出去活动,更多是在家休息。
对于一些未工作的成年人而言,他们也忙于“宅”在家里或学校,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像大多数工作人员一样,熬夜打游戏或者看追网剧者不胜枚举,真正外出健身的又有几人?
更有一些老旧小区居民,其实有意愿在下班后或周末外出活动一下,但周边却找不到适合锻炼的地方,或缺少能够锻炼的器材,或锻炼设施不够用等问题层出不穷。
【参考对策】
开展全民健身,功在当下,利在未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享受美好生活的保障。开展全民健身,需要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等各个主体行动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群众健身的积极性,进行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
首先,个人要有健身的意识和行动。很多人知道自身缺乏锻炼,健身不足,但就是不想动、不愿动,存在一种排斥心理。其实,这种心理背后的本质就是懒。一味享受当下的舒适,却忽视长久的安逸。所以,要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多种方式宣传、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多出去活动。
其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设施不足也是影响全民开展健身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贯彻执行国家健康战略,从硬件设施入手,从居民有迫切需求的设施着手,切实解决群众健身场地不足、健身器材缺乏、健身设备老化等问题,给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
最后,要创新健身方式。健身其实很宽泛,只要活动起来,就能让身体得到锻炼。所以,要创新健身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健身,在家中、在人行道、在学校操场、在城市广场等,可以个人、可以组团、也可以加入健身小组等,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自身动起来。
别让盲目放生破坏了生态平衡
热点背景
近日,河南R市围捕“湖中怪鱼”的事件引发关注,千万网友通过直播在线围观围捕过程;广西百色市,平静的澄碧湖因被人放生了十几条清道夫,在网上掀起了舆论浪潮;网上一则“放生矿泉水”,拧开一瓶瓶包装完好的矿泉水倒入河中的视频引发热议……一时间,“放生”话题被顶到了风口浪尖上,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亮明观点】
放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便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的记载。放生的本意,原是培养仁义、慈悲之心。然而,现实中很多放生行为往往不尽如人意,不仅达不到本来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原有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甚至催生灰色利益产业链等问题。只有在科学指导和法律约束下的放生行为,才有可能尽量避免“放生不成反杀生”的悲剧。
【分析论证】
放生乱象屡屡上演的背后,反映出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众多问题:
一方面,科学放生常识的匮乏。放生乱象背后常常是科学知识的缺乏。当今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无论是生态平衡性、交通发达程度还是商品经济规模上都与古代社会有很大不同,不能再按古代的做法放今天的生物,“对原有的放生文化进行革新和改变是必要的”,部分群众只是盲目地听从别人的劝说选择放生物种、放生的地点等,本身不具备科学性的行为,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物种本身等都会造成生物链的混乱,物极必反,盲目的放生也会导致生物链中断,严重损坏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相关法律监管的缺失。目前有关放生的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对如何界定放生行为是否合法,放生行为发生后如何惩戒等缺乏明确的界定,盲目放生造成严重后果后如何惩处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部分地区针对仿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作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对放生者严密的监管,比如,放生行为一般属于民众自身隐私性行为,放生者一般会选择在偏僻地区,且活动结束后立即离开,导致监管难度大。
【解决对策】
1.引导群众科学放生。利用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的宣传科学方式及注意事项,号召群众要遵循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多种科学因素,物种来源应经过检验检疫,不能带病或体内残留药物;物种数量应适当,若超过生态负荷,则破坏生态平衡;放生地点应选择水质、地质较好的地方,远离人群;在放生时尽可能向专家请教学习,避免好心办错事。
2.完善标识信息。引入放生团体的力量,鼓励在放生网站官方首页显著位置,明确标注不宜在我国自然水域放生的常见水生动物外来物种名单;同时要在群众经常放生的区域做好相关的提示标志,设置警示牌、警示标语等,时刻提醒群众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放生,避免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正常生态。
3.强化监管措施。增派专业工作者定时定期在群众习惯性放生领域进行巡视,发现不合理放生行为要及时上前劝说制止;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并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干群形成合力共同发力,及时遏制不良的放生行为,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