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马路经济,恢复城市的烟火气
热点背景
近期成都等地放开马路经济,给流动摊贩“松绑”。截至2022年12月1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复苏了城市烟火气,也让经济逐渐恢复景气。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地摊经济极大地激发了经济的活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但是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
综合分析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其实,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
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热度不减的地摊经济,会不会被紧急叫停?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参考对策
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更快恢复热度。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宜疏不宜堵,宜帮不宜赶,流动商贩存在的占道经营、油烟扰民、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应该能够通过创新管理疏导方式予以化解。划定固定摊位,有的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健康证……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属于依法监管,合理监管,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负责。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拉开全面从严治党序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树新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向上向善,开创了新时代作风建设新局面。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存在问题
1.责任意识薄弱。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思想认识缺位。对作风建设的新规定、新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是置若罔闻、麻木不仁。
3.制度执行软弱。管权管事管人管财的制度体系不健全、不配套、不系统,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够。
4.督查问责乏力。错误认为过于强调问责会影响干部情绪、影响和谐安定,在问责上提得多、做到少,致使问责力度弱化。
(二)主要原因
1.纪律观念不牢固,缺乏向心力。一些基层干部平时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提升自身修养,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弱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滑坡、组织观念群众观念淡化,作风建设纪律要求松懈。
2.思想教育不到位,缺乏说服力。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抓得不紧、抓得不严、抓得不实,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无趣、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3.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制衡力。在制度的设定上还缺乏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制度执行中不好抓也抓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降低了制度的约束力和制衡力。
4.监督管理不严格,缺乏震慑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严厉举措,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不全面、不系统、不给力,监督难、难监督问题并存。
(三)具体建议
1.强化责任意识,推进职责任务再明确。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纠正“四风”问题的严肃性,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把主体责任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抓好责任落实,以时不我待的责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强化教育培训,推进思想认识再提高。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以增强党性为要,大力开展政绩观教育、群众观教育和法治教育,着力增强基层干部的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廉政警示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法纪意识、规矩意识和廉洁意识。
3.强化制度建设,推进规矩约束再严厉。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制度规定和配套措施,进一步明确政策界限和执行标准。在制度的设定上要明确决策、实施、反馈、监督的责任主体,细化制度运行的规范化流程,促进各主体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作共事、共同发力,让制度规范、有序、有效地运行。
4.强化监督检查,推进作风转变再提升。要立足反“四风”、正歪风、强作风之责,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监管机构、机制。优化督查力量,突出督查重点、强化督查举措,创新督查方式、注重督查实效。
5.强化纪律审查,推进严厉问责再发力。在严厉惩治腐败和严格正风肃纪方面,必须坚守“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的战略决策,绝不给违纪违规者留下幻想和空间,绝不给顶风违纪或违纪违法者留有余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文化事业
热点背景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物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要以发展文化事业为根本,坚持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角度去创新性、创造性发展文化,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综合分析
从《唐宫夜宴》走上河南春晚,博得人民大众喜爱,到《只此青绿》一支国风舞蹈,赢得广大网友好评,再到《洛神水赋》端午节奇妙游,溅起网友心中水花……一个个传统文化作品的出圈,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活力,体味到了文化的张力,感悟到了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事业发展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它时常思考着人民群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始终以人民为出发点,去打破陈规,与时俱进,真正走进一代又一代不同群体的内心,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优秀作品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对于文化发展缺少责任心,错误地认为这些事是老一代人的,文化发展后继乏力;另一方面社会上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加之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常常不被大众熟知或者有误解;还有一方面在于各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有心发展文化事业,但是财力物力人力依然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
参考对策
对此,唯有破解文化事业发展的困境,方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这就必须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一是要开展文化教育,树立青年责任心。开设与优秀文化有关的公开课,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课程,加深青年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明确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转变青年一代的观念,愿意投身于文化事业建设之中,为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风气。挖掘提炼优秀文化精髓,多种途径宣传弘扬,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正确认识我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凝聚力。
三是要落实政策支持,提供发展保障。各级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自上至下提高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关注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方案,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引导文化事业有序发展。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热点背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立足现实,通过调适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相得益彰。要以持续做大“蛋糕”促使可供分配或共享的社会财富更加丰厚,通过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更好分享发展成果,从而保证持续做大“蛋糕”所需要的动力和条件。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经济领域的运行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社会领域的发展如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应追求公平,需要政府更有作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共同富裕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最终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
提出对策
一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着力促进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日益丰厚且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物质日益丰裕的基础之上,但并非要等到物质丰裕后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应当是边“富裕”边“共同”,新发展阶段应该鼓励所有人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合法收入致富。
让生态财富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让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中华民族、泽被子孙后代,方能不负伟大的时代、无愧伟大的人民。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担当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责任。
综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提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不仅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各地各部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青海,有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有着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发源地的“中华水塔”三江源,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孕育出沃野千里、灿烂文明;有着雄亘其间的祁连山脉,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只有在生态上作出贡献,才能实现其价值。
提出对策
以“国之大者”的高度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历史的使命。
这就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站在更高起点,紧紧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际遇,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在主动融入和对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要展现更大的作为、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全国一盘棋,必须将其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之大者”的高度、用好生态这种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部署,这是对各地各部门都要抓好落实的工作。
开启新征程,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提高站位,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让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两个维护”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根本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综合分析
“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既是根本政治任务,也是根本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同时,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这是正确认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用的理论基础。
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的百年伟大实践雄辩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提出对策
1.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忠诚,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
2.做到“两个维护”,要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提高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要靠学习,更要靠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
3.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挥党的组织体系的作用。每个党员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把党中央精神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党中央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党的高级干部要自觉经常同党中央对表,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看齐这个问题上,不能只看表态,更要看实际行动。
4.做到“两个维护”,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精神主动和行动自觉,鼓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气神。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热点背景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综合分析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面临重要机遇。比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为发展健康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提出对策
1.坚持预防为主。针对婴幼儿,注重预防儿童常见病、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等;针对青少年,注重保持青春期身心健康;针对成年人,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控;针对中老年人,着重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另一方面,完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机制。
2.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3.完善制度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还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4.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此外,还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热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观众好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推进……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综合分析
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理论名词。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呵护的“传家宝”。二是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应该稳住的“压舱石”。三是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应该抓牢的“定盘星”。四是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与此同时,潜在的不足也令我们惴惴不安。一是文化无知,对文化了解不足,不懂不明,对文化产生各种误解;应试教育的成长环境下,对中国优秀文化缺乏认真了解;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易产生错误的文化认知;诸多影视作品部分不参考史实,且不尊重历史,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二是文化自卑。低估自己的文化,对本国文化不自信。文化的崇洋媚外就是典型的文化自卑的表现,多元文化的价值稀释,网络媒体的恶意抹黑。
参考对策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文化发展环境。借助大众传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下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中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加强宣传和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中培育坚定文化自信。
2.正确认识自身文化,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系统教育,增强大众对自身文化的系统了解;树立开放包容、吸收借鉴的文化观念,为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奠定心理基础。
3.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建立“政府引领、社会各界参与”的对外文化互动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密切民间文化交流,依靠学术交流、人才流动等途径,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整合资金、人力及制度等资源,完善文化交流保障机制。
4.加快文化创新,助推中华文化回归。加快文化的发展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善用中国思维和中国话语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气派,从而夯实文化定力,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