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练习题测评(三)
【试题练习】(单选)张某出国时将一张大千的真迹交给老李保管。老李订立遗嘱称个人全部遗产均由儿子李某继承。老李死亡后,王某在李某家看到这幅画时,提出购买(王某估计此画系张大千的真迹,有意以市场价3000万元购买,但未予声张);李某一直以为此画系老李所有,但考虑到父亲没有收藏张大千真迹的经济能力,断定此画系仿品,遂以3000元的价格出卖给王某并交付。两年后,张某回国后请求李某返回该画,李某才知实情。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王某可善意取得该画
B.李某有权以重大误解为由诉请法院撤销与王某的买卖合同
C.李某有权以显失公平为由诉请法院撤销与王某的买卖合同
D.李某有权以遭受欺诈为由诉请法院撤销与王某的买卖合同
【答案】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题中李某对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了具有交易上重要性的认识错误,误以为张大千的真迹是假画,与真实意思不符,属于重大误解,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之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在做出意思表示时对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了具有交易上重要性的认识错误,并且因该错误认识做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即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内心的真实意思不一致。本题属于对标的物的错误认识。例如对标的物的产地、品种、材质、质量、真伪等。本题易错点在于大家以为王某故意欺诈,但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与其内心真意不符的意思表示,题目中李某本身错误认为画为假画,并不存在王某的诱导,因此并不存在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