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四不两直”彰显务实之风
热点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严明工作纪律方面强调,调查研究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
“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一句话概括,“四不两直”就是上级为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发现真实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重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是为了找回调查研究的初心,避免“为了调研而调研”的形式主义。
“四不两直”是找到治堵治淤的务实之举。《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以“四不两直”方法去调研,才能切实转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避免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的务实做法。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的“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查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四不两直”是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在基层调研时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掌握材料、亲自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是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身体验,在调查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真正找到破解难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路径。
“四不两直”方式让领导干部们真正走出“信息茧房”,避开精心设计的“参观”式调研路线,从而看到真情况、找到真问题。用“四不两直”方式绕到“门面”“窗口”后,看看“后院”“角落”,才能把情况摸实摸透。
“四不两直”方式还能减轻基层负担。频繁的“走秀式”调研,确实让基层不堪重负,甚至只能把真正要做的工作放在一旁。“四不两直”方式推广开来以后,那些花里胡哨却又造价高昂的展厅不必再建这么许多,基层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抓实干上。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热点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国家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我党和政府对于农民、农业、农村的持续关注,也为乡村发展政策的持续性指明了发展方向。
【综合分析】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为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举全国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全党全体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共同推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才能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进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生活富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总抓手,做好人民群众的兜底工作。
解决“三农”问题是从根本上、源头处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实现乡村振兴,能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党和政府最广泛、最深厚的执政基础依然在农村,我国发展的潜力后劲在农村,因此,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建设以农民为本的核心发展要求。要补齐发展短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依然在“三农”,发展的短板弱项依然在“三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因此,需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切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对策】
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真正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要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都有了要求,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构建一条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防止出现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情况,要及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做到精细化、精准化帮扶,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扎牢就业岗位,确保稳就业,扩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渠道,实现收入增加,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
三、加强党对三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与使命,实现人民至上的理念,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培训课,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地要紧密围绕“五大振兴”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台账工作,压实工作责任制度,做到权责分明。
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热点背景
二十四节气传递中国式浪漫。立春之夜,冬去春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创意,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文化魅力“开幕式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式浪漫”,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综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人骨气。前些年,“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受到国人的大力追捧,“哈韩”“哈日”等行为也成为一种潮流。而现在,这种现象仍存在,但热潮已不存,国人已逐渐恢复理智,这是为什么?这得利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社会风气,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增强国人骨气,让每个中国人都明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懂得君子之义,外和内刚。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的青少年坐在电脑前或者埋头看手机,游戏、直播、网聊、电视剧、网络小说等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致使他们只能片面的吸收知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品一杯香茗,诵读经典。所以,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鼓励国学,大力传播文化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国家底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硬实力,也在于文化软实力上。君不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等影响了多少人,国际上一提起这些就会想到其对应的国家,这就是国家的软实力之所在。我们国家也不弱,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现在孔子学院已开遍了全世界,但我们国家不是只有孔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传颂的人物。
【参考对策】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我们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以绿为底,乡村振兴看生态宜居
热点背景
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在“绿色”上下功夫,通过绿色发展,增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比如,安徽望江厚植“圩上花田”特色小镇美丽底色,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四川简阳建设沱东生态农场,打造丘区乡村振兴样板;湖北崇阳党建引领“国色牡丹”,打造了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村庄。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上述优秀案例用实际行动勇于探索,不仅仅是将党的二十大中生态建设的要求严格落实,更是借助绿色发展带动民富村美,书写了新时代下生态富民的新篇章。
浙江安吉的发展历程早就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述优秀案例同样启迪我们,推动乡村绿色转型,不但能够扮靓乡村“颜值”,更能解锁农民“幸福密码”,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参考对策】
树立生态富民的理念。以“绿色”为底色,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发展首位,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始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现代化乡村,乡村振兴道路必然能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方式”,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篇章也会愈加精彩。
挖掘生态富民的特色。以“特色”为抓手,将因地制宜特色为先贯彻发展始终,解锁生态振兴的“密码”。做好特色文章,需要对本地生态优势充分了解,在借鉴别地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厚植生态基础,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坚持生态富民的发展。以“持久”为目标,坚持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解锁生态利民的“密码”。绿色转型不仅是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更是实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最佳手段。要完善长效机制,将生态富民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真正地让生态富民时时绿。
消费复苏提振中国经济信心
热点背景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新冠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疫情发生后,特别是在去年,终端消费直接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正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消费需求提振了,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也会随之明显向好,经济增长必能企稳向上。从今年的经济数据看,消费的改善和回升态势明显,直接带动市场向好企稳。我国用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正在有序释放出来。商务部将2023年确定为“消费提振年”。以消费为牵引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亿万消费者的“购物车”将继续稳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消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引导释放有价值、高质量的消费需求,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以直播带货、数字化营销、“云展览”“云体验”等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放光彩,成为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直播带货,网红主播、企业总裁、基层官员、演艺人员等纷纷走进直播间,推动在线消费人气爆棚。把握新消费风口、消费升级契机,央地共同发力,政企携手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必能有效提振商业信心,激活消费市场。
消费持续回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制约消费的因素还有不少。特别是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如何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仍需要打出更精准、更细化的政策“组合拳”。消费券是真金白银的财政政策举措,除此之外还需要用好用足其他宏观政策工具,通过有效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提振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引领拉动作用。
从根本上说,扩大消费要建基在消费者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注入源头活水。
从长远来看,我国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变也不会变。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充分释放国民消费的深厚潜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巩固和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新“国风”唤醒文化活力
热点背景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提到,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国风流量”成为文化“传承密码”,需要文化工作者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并加以立体包装创作,探索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的表达方式。
【综合分析】
1.原因分析
消费市场的偏好。在各种流行文化里,“国风”天然有亲近性,覆盖年龄段极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乐器、古典文化、写意的生活方式,早已是大部分中国人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国风流行、国货热销、国潮涌动,更是折射着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偏向。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结合3D、全息投影等新兴技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借由传统文化作底,融合创新表达和流行文化的国风,已然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头好。
契合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无论是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汉服热,还是《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抑或是以敦煌丝巾、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出圈,都体现了相关文化部门、单位、企业瞄准了真实的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2.意义分析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的出圈,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更有利于文化输出和树立大国形象。
引领消费时尚,提升审美品味。声乐、汉服等传统文化符号借助互联网走进大众视野,促使着装与文化、音乐与文化的交融,在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追求。
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国潮热方兴未艾,国货品牌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互联网宣传作用的放大,综艺节目、文创产品的不断翻新。让大众争相购买,甚至远销国外,随着产业链不断延长,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对策】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优秀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并把握其内涵;学会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
二、借助市场化手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运用市场化方式,搭乘数字经济快车,选用有效的文化内容营销方式,充分运用网络化手段,尝试探索大众参与内容创作的共创模式;利用影视剧“内容IP+古城文化”,开发衍生电影、动画、纪录片等影像作品,以及主题酒店和大型沉浸式剧本杀等跨产业项目,用市场的力量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三、融入大众化、生活化元素,让传统文化接地气。利用更多载体和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中去。贴近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社交生活,运用潮流热词,将营销活动与青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等多元创意形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润物无声地融入寻常百姓家,紧随时代,贴近公众,走进生活。
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背景
“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2023年4月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勉励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植树造林也能防风固沙,还能清除空气污染。只有不断坚持植树造林,才能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一直以来,水土流失在我国某些地区较为严重,是生态治理中的“顽疾”,水土流失毁坏了田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所以,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只有坚持植树造林,才能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曾几何时,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再拜祖宗”。对于风沙较大的地方,必须造防护林,这样才能减弱风的力量。
植树造林能清除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在当下的生态保护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据统计,一亩树林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所以,坚持植树造林能够极大的改善空气环境,能够强有力的减少碳排放。
【参考对策】
一是宣传引导。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不断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宣传,也要不断宣传植树造林的相关技巧。唯有让社会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才能够充分与政府形成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植树造林的共识,才能让植树造林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加大投入。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同时,也应对一些民间的志愿者组织给予经济补贴,用来购买树苗,树木维护等。只有充分发挥好激励机制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明确方向。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要遵循自然规律,植树造林要适地种树,要应时令种树,要遵循造林技术规程和科学方法。唯有找准方向,不盲目造林,久久为功,才能在植树造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