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备热点解读
以“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
【热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千万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经历20年的升级迭代,“千万工程”已经从最初的一省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蝶变为全国范围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工程。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全面学习推广“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高举发展旗帜,建设和美乡村。
【综合分析】
乡村兴则国家兴。以前农村发展“脏乱差”问题突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农药化肥滥用、秸秆焚烧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农村的发展环境,给农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不仅让加速的乡村青年逃离基层之心,更阻断了更多的资本回流乡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国家开展了多年的环境整治虽然对农村起到一定的效果,环境也大幅改善。但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百姓对环境有了更高质量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提高乡村环境的建设力度,树立纲领性发展理念、明确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千万工程”为乡村环境发展点亮的明灯。
【参考对策】
实施“千万工程”需要全局统筹、多措并举: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动党员干部在工程落实的组织作用、示范作用、监督作用,全力工程落实到位。
2.因地制宜制定规划。结合各村庄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听取民意,让农村环境更和美。
3.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坚持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共同进步。
绿色滋养大地 绘就美丽底色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二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一锹锹的黑土,种下的树苗其实是生态文明的未来;一桶桶的清水,浇灌的土壤实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想。国土绿化,人人有责。
【综合分析】
植树造林,惠及每个人民群众,依靠的更是每个社会大众。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开展绿化活动,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尊重绿色、自然的原则,为人民种树,为群众营造绿色的福祉。另一方面,倡导每个人都做种树者,见缝插绿、铺满绿荫,用心用情建设每一块绿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种树、种好树、多管护。
既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也在广大人民心中播撒绿色种子,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要创新组织方式、丰富尽责形式,为广大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提供更多便利。
【提出对策】
一是科学绿化:坚持科学、生态、节俭原则,着力解决“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坚持全面绿化,利用一切可绿化空间开展国土绿化,分类施策、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社会参与。二是全盘考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推进系统治理从单一要素单个系统向多元要素多个系统的加速转变,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注重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双重”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紧密衔接,着力构建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协调推进的国土绿化新格局;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灵活调整、林业经营体制转化和林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产业富民的双赢。四是注重协同推进部门绿化,统筹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和系统绿化任务,着力形成国土绿化工作合力,积极出台激励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加快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热点背景】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贯通起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贯通起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原本分散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这些重要决策部署,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朝着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目前,污染防治方面的体系建构和推动落实工作基本到位,以系统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在单项制度突破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体系化建设,强调打好前后呼应、相互配合的“组合拳”。比如,在责任追究方面,明责、履责、述责、考责、问责多环节全面推动;在源头预防方面,构建分工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清单,促进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在过程管理方面,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后果问责方面,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强调环境司法,不断强化威慑力。再如,源头预防注重从结构、布局等经济社会宏观层面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根本性问题;过程控制注重从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方面解决生产生活环节的绿色化问题;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注重从经济成本内部化、“关键少数”行为追责和后果追责两个角度协同解决末端结果问题。无论单项制度,还是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4个环节,都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并且各就其位、各负其责,能够达到整合提升,可以实现乘法效应。
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须补齐的短板,如源头预防的约束力尚未充分发挥,过程控制中排污许可证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还不够严明。加之体系化建设启动时间不够长,有的地方和部门在操作落实上缺乏整体思维,相关制度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尚未充分显现。加快补齐短板,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导向进行需求分析,坚持效果导向强化集成创新。一方面,从制度政策作用对象出发,按时间或流程次序梳理分析不同要求,克服制度政策之间不匹配问题,强化系统联系,努力实现协同增效、整体最优。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在系统化上下功夫,强化制度供给,不搞“单打独斗”。同时,必须狠抓制度执行,在制度执行环节形成配套措施安排,把管用适用作为体系化建设的判断标准,切实推动制度落地见效。
【提出对策】
1.发挥制度政策体系合力。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合力,重在做到系统集成,追求整体最优。
2.形成环境与经济内生融合机制。加强源头预防,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拓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覆盖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构建全过程全方位防治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污染防治,实施排污许可制,有机衔接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促进信息和数据高度高效共享。
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治能力
【热点背景】
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领导干部加强理论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也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指明了方向。
【提出观点】
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决定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决定其政治能力。
【综合分析】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能力,就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常修课。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参考对策】
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政治历练,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提高从政治高度领会、体悟中央精神的能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提高政治执行力是加强理论修养的重要落脚点。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所有党组织、所有党员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工作首先要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思想力量激扬奋进力量,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以果敢坚定的行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