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 疫情防控共行动
背景链接
入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散发,2021年伊始,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当前春节临近,与家人团聚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上演。按照往年情况来看,春节期间我国都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一旦疫情防控出现哪怕小小的纰漏,也可能让前面几个月的努力功亏一篑。
连日来,国家卫健委和多个省份纷纷发声,倡议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然而,一些群众仍持有观望态度。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就地过年”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从全局考虑,仅靠倡议和自觉还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多方合力,忧群众所忧,解群众所需,让群众想留、能留、留得好,倡议才能落实落地,疫情防控才能更稳。
[原因分析]
就地过年的倡议是从我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得出来的。从最开始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让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疾控部门就地过年的倡议是基于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规律提出的,
入冬以来,叠加流感季,再加上低温有利于病毒存活和传播,新冠疫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现一些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不足为奇。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冠病毒诡异狡猾,我们必须紧紧绷紧科学防控这根弦,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和盲目乐观。我们有能力和信心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更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有能力“降服”病毒。
在春运即将开启、春节将要到来的时候,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让疫情防控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难上加难,并且春节期间,各种访亲会友活动容易诱发聚集性疫情。“侥幸”与“麻痹大意”是疫情扩散的最大帮凶。我们以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疫情加重的催化剂。
[对策分析]
倡议“就地过年”需各行业积极配合。相关交通运输部门要尽可能实现免费改退,以尽可能将群众改变行程的成本降至最低。同时,当地疾控部门要通过流调为市民营造安全活动空间;景区、商圈举办活动吸引群众市内娱乐,让就地过年变得便利、充实、丰富,唯有并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群众自愿留下来,让倡议真正落地。
倡议“就地过年”还需更细致的服务。春节回乡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包含着人情亲情需求,既受节假日制度影响,更牵涉家庭发展生计,这都需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深入调研,提前谋划,唯有针对不同群体为他们过节提供必要支持,才能让倡议更加有力。
“三农”重心转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背景链接
2021年中央农村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原因分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采取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扶贫攻坚的终点,也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在新的道路上,要继承扶贫攻坚的好经验好方法,这样才能在新使命上有新作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从从输血变造血,脱贫攻坚有了产业的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基础。扶贫先要扶人,先要扶人的智和志:乡亲们有文化,才能眼明心亮;如果懒人文化盛行,既不会干,也不想干,还不屑干,扶贫的效果一定堪忧。扶贫对人的思想转变和文化武装,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基础。扶贫过程中打造了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了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这位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众多的组织支持。
减贫攻坚实践,本身就在为乡村振兴“补短板”。扶贫攻坚的做法,都值得乡村振兴借鉴参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
[对策分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
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政府过“紧日子” 换百姓“好日子”
背景链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杜绝大手大脚花钱、奢靡浪费等现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抓住“两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倡导勤俭节约文明过节新风尚。从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进一步倡导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为新一年的奋斗征途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原因分析]
崇尚简约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引领全社会形成了崇清尚俭、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党和政府过“紧日子”,就能为百姓过“好日子”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党政机关坚持过、带头过紧日子,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正是要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朴素的辩证法,彰显出深厚的为民情怀。坚持过紧日子,不仅是锤炼作风、提升本领的“练兵场”,也是滋养初心、担当使命的试金石。
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思考和忧患意识。古语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人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走向富裕决不是奢侈浪费的理由。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理应在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走在前、做表率。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不该花的资金决不乱花、不能浪费的物质决不浪费,是科学使用财政资金的理性选择,也是改进作风的有力体现。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和经济恢复压力,我们必须充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兜住民生底线的准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事关人民福祉的急事大事难事上。
[对策分析]
一要精打细算、严控开支,坚决做到政府过紧日子。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和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更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全力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各种低效、沉淀资金该收回的一律收回。勤俭办事是我们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打好行政开支的“铁算盘”,力求少花钱、多办事,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
严控“三公”和会议、差旅等经费,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和搞豪华装修。节用裕民、俭以养德,让勤俭节约成为每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
弘扬英雄精神 展现人民力量
背景链接
2020年注定是会被历史深刻铭记的一年。年初爆发的疫情让2020年底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至今一些国家依然面临着每天数以万计的人员被感染,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动情指出: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伟力,是时代的力量,是真正的英雄。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对各国都是一场大考。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决心的背后,是气象磅礴的人民力量、刚毅坚韧的民族精神。我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抗疫斗争,也扎实推进了国家的各项建设,在历史中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各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全国人民的团结互助,构成了2020年英雄的民族群像,彰显了时代力量。
[原因分析]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形象,共同构成了民族脊梁。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无数革命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懈抗争,用血肉之躯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英雄精神;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建设者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矢志艰苦奋斗,把公而忘私的精忠赤诚镌刻在中华大地上,这是英雄精神。
2020年的英雄群像格外多元和耀眼。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是时代英雄。职责所在,让这些白衣天使忘记了生死离别,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拼杀,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带给了人民生的希望,切实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者在艰难困苦的2020年不辱使命,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也是英雄精神。各行各业,面对科技封锁,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人员和相关科技企业,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争创一流,这也是英雄精神。
英雄在民间,每个人、每个群体付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汇集成时代英雄群像。有一种力量,叫做团结与凝聚。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各个省份像“兄弟”一样搭把手、拉一把,令人倍感温暖、热泪盈眶。普通居民服从管理自觉配合,以顽强的意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此才能编织起阻断疫情的社会“防护网”。
[对策分析]
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英雄精神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以制度化的方式崇尚英雄、表彰英雄,必将激发每一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人们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要更加团结、奋进。梦想的殿堂由一砖一瓦垒成,当每个十四亿分之一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奔跑,就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团结起来、更加奋进,就能创造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建数字社会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背景链接
2020年出入公共场合扫描“健康码”成为大家的生活常态,对于防范疫情防控,推进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数字化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应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信息时代智能互联大背景出发,技术革新给基层治理创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助力政府部门实现了更科学的决策、更高效的管理、更符合需求的服务、更有预见性的风险防范,在基层治理中,大力推广数字治理,为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基层经验。
[原因分析]
数字化社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和进步。在数字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积累的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大数据识别、网上医疗和线上教学等新技术,推动基层社区成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放管服改革中,基层政府部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一次办妥”等改革创新举措,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营商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实现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等治理目标。
但是当前部分地方在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有些地方数字化建设做得不够实,比如政务数据共享不足、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善等,难以满足“放管服”改革的需要;有些地方是宣传、运用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线上线下流程衔接还不够顺畅,群众认同感、体验感不高。
[对策分析]
建设“数据+应用”集成管理平台。基层治理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熟悉掌握辖区内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等基础治理数据。基层政府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数据共享,也可发挥基层的优势,利用人口普查、网格巡查等机会自建治理基础数据库。同时,建设基层政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跨业务、跨平台的信息开放接口,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政务应用集成管理中心,为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奠定数据和平台基础。
构建“互联网+”基层治理智能应用体系。“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服务”等智能应用体系的构建,需要厘清协同治理权责关系,打破基层治理系统内的数据壁垒,形成制度、主体、行动、技术互相促进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整体目标上,就是要围绕满足城乡居民的期盼,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运用智能互联技术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精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供给,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基层治理的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由基层治理的因应式创新转向主动式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互联技术,持续推进以社区治理体制为重点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