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以法治为粮食有效流通保驾护航
2021-04-26 02:36
来源:政华教育

以法治为粮食有效流通保驾护航

 背景链接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向社会公布,将于4月15日起正式实施。新条例健全完善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全面充实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内容,是对粮食流通治理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对粮食流通监管政策的全面反映,标志着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提出观点]

做好粮食流通工作,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是落实国家的粮食政策,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有效的粮食流通,就不会有真正的国家粮食安全。

[综合分析]

意义

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事关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近几年我国每年生产粮食超过1.3万亿斤,其中70%进入流通环节,超过9200亿斤。粮食生产出来以后,需要顺畅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区到销区、从工厂到超市的流转过程,才能有效满足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城乡居民家庭对于粮食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有效的粮食流通,就没有真正的粮食安全。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确保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平稳有序运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粮食流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条例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实践需要:

一是政策性粮食流通管理亟待加强。

二是粮食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对政府监管措施和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一些地方出现粮食污染、变质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

四是流通环节粮食损失损耗问题仍比较突出。

[参考对策]

一、政策层面,要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

1.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严禁以陈顶新、以次充好、低收高转、虚假购销、虚假轮换、违规倒卖。

2.严禁挤占、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

3.严禁以政策性粮食为债务作担保或者清偿债务。

4.严禁利用政策性粮食进行除政府委托的政策性任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

5.严禁在政策性粮食出库时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调换标的物,拒不执行出库指令或者阻挠出库。

二、“六个强化”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1.建立健全粮食流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卫生健康、粮食和储备、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组织实施粮食流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2.规定粮食收购者收购粮食应当按照要求进行质量安全检验,确保收购质量安全。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应当作为非食用用途单独储存。

3.规定粮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4.规定粮食储存期间应当定期进行品质检验。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未经质量安全检验的粮食不得销售出库。

5.规定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或者霉变、色泽气味异常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出库。

6.加强区域性粮食污染监控,建立健全被污染粮食收购处置长效机制,发现区域性粮食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三、要运用法治的方法,更好地提升监管效率,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竞争、改进市场服务,需要加快实现从事先管主体、管门槛、管准入的方式,向管行为、管规则、管公平竞争、管处罚违法违规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转变。

弘扬时代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热点链接 

大篷车走进乡村宣讲政策理论、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移风易俗改变传统陋俗……随着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活力,切实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助力。

 弘扬时代新风的案例 

(一)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理论转换厨房”,把内涵丰富深刻的理论做成群众爱吃的“农家菜”,喜闻乐见、有益有趣,吸引了大批群众。宣讲者从理论名家到机关干部再到草根群众、百姓名嘴,多元化的宣讲队伍带来了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内容。九台区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发了60余个理论学习产品,让群众点点手机就能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在线下以“理论大篷车乡村行”的形式,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宣讲500余场。

(二)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推进“十必联”,组织13680名农村骨干志愿者包联134550户农户,每月上门走访,通过微信、电话随时听取群众诉求,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及时提供上门服务,基本实现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急事难事7800余件。2019年全区信访量同比下降16%,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三)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引导文明新风尚,牵头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书记、老党员担任会长,由他们出面主持修订村规民约,制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具体办法和流程。实践站还设立移风易俗“红黑榜”,对积极参与移风易俗的家庭进行红榜公示并评优评先,对违反村规民约特别是聚众赌博、厚葬薄养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等。

 弘扬时代新风的措施 

(一)理论宣讲大众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要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此要创新宣传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快板等。

(二)服务群众精准化。基层工作大多是繁琐小事,但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提供精准化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三)移风易俗常态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针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环境污染等不良现象,疏堵结合,教育引导乡村居民摒弃陋俗,追求文明新风尚。

揭榜挂帅模式

 背景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揭榜挂帅”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破解“卡脖子”难题过程中,“揭榜挂帅”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揭榜挂帅”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综合分析]

“揭榜挂帅”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谁上,从实质上看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种科研课题分派机制和激励机制。“揭榜挂帅”制是科研管理的重大理念革新、革命性制度创新,对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具有重要意义。

“揭榜挂帅”具有需求明确、导向清晰、参与面广、效率更高等优势。多年来,我国几乎所有的科研课题(经费)都采用申报制。项目申报制对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时间和经费预算的限制,只需完成所申报项目的“规定作业”即可;申报过程、中期汇报检查和评审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容易造成习惯性选人,能否拿到项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申报人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而“揭榜挂帅”制坚持效果导向、成果导向,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制,有助于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对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可以引导科研人员专心攻关、扎实进取。

从形势任务看,“揭榜挂帅”制是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激烈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对解决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技术热点难点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对策]

我们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揭榜挂帅”既要突出项目榜单的刚性目标,从问题和需求出发引导科研攻关,以结果和成效评价科技工作者,也要打破常规的“选帅”机制,科学合理、公开公平确定“揭榜者”。从管理角度来看,要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运动员”兼任“裁判员”,同时处理好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背景链接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据介绍,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6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并明确了85项重点任务和牵头单位。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推动“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这次文件出台是这是我国首次从全局的高度,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措施,完成了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由“战术体系”向“战略体系”的转型。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只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对策分析]

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统筹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及时总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好经验好模式,探索编制年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重大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深化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的政策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切实提高我国推动国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营造良好氛围。各类新闻媒体要讲好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故事,大力宣传取得的显著成就,积极宣扬先进典型,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违规乱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型,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绿色发展 打造社会共识

无论前方的困难有多大,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基本共识。总书记一路考察的谆谆叮嘱、语重心长,彰显了党中央坚持绿色发展、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信心,也引领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企业坚持绿色生产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居民也要积极垃圾分类。如此,必然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迈出坚定步伐,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前几年人们还在谈霾色变,通过这几年的铁腕治理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都北京美丽的蓝天白云,在代表委员们的手机里刷了屏。随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北京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放眼全国,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大地更清洁的景象,如今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日益增强。这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攻城拔寨,闯关夺隘;这是因为,14亿中国人珍爱环境、呵护自然,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

生态文明建设如同一面广角镜,折射出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照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大局观、整体观,见证对子孙后代负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起到倒逼作用,也通过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措施,实实在在推动了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这种社会共识的建立进一步把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共识形成后重在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擦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国家还要通过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等举措,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公民要增强环保意识,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坚持垃圾分类和低碳生活,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社会共识,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动摇、松劲、开口子,放松对环境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企业和公众,大家勠力同心,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定能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变为现实,为建设一个洁净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