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法律知识(二)
2021-05-24 03:31
来源:政华教育


法律知识(二)


一、法律法规中的“应当”与“可以”的区别


在我们事业单位的法律的学习中,相信大家学了很多“应当”和“可以”,两者的区别有哪些呢,我们今天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法律权利不同。法律中“应当”规定的是法律主体的义务,如果违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可以”表述的是法律主体的权利,是否作出一定的法律行为,由法律主体自主决定,不论其最终选择的是允许范围内的何种行为,都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护。从这点来看,“应当”和“可以”的比较类似于义务和权利的关系,应当即必须,可以则有选择的余地,例如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即在量刑的时候,必须从轻或减轻,如果没有从轻或减轻,则要承担法律后果;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意思则是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也可以不从轻、不减轻、不免除。

2、法律形式不同。应当和可以在法条中大部分是以法律规则形式出现的,应当即为命令性规则,可以则是授权性规则,发生的效力和我们在第一条中所说的一样。

3、法律效力不同。应当的效力比可以高。所谓应当,是法定的必须如此,如果不如此就是违法,行为效力会受到影响。所谓可以,是授权性的规定,即有权做出,而做出或者不做出则要基于行为人自身的意思表示。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法官在适用此款时,如果没有给犯罪的未成年人从轻或减轻,则做出的判决效力会受到影响。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法官在适用本条时,如果没有给又聋又哑的人从轻、减轻或免除,则不会对判决的效力有任何影响。

说完了两者的区别,咱们也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刑法中有哪些是应当的情形:

应当从轻或减轻,老翁过失未成年;应当减轻或免除,中止过当胁从犯;应当从、减或免除,只有从犯享此福;应当从重有两种,累犯教唆未成年。

那我们在做题中一定要看清楚题目对应的情形,再去看到底对应的是应当还是可以,因为我们在之前的事业单位考试中就考察了这一点,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一定要仔细区分。


二、论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中两种历史观的对立,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对立所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及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那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呢?其实就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说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历史唯心主义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比如说在中国,历代王朝都推崇“圣人”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必须在圣人的教化下才知道怎样生活。再比如韩愈说:“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相生之道”,包括孔子也是如此,后人尊孔子为圣人,将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都归结于孔子个人所提出的思想。再比如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极力鼓吹“超人”哲学,认为极少数“超人”的权利和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而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型的材料。以上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是列宁指出,历史唯心主义之所以忽略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其阶级根源,也就是在过去的剥削阶级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时候,正是由于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开了,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又是对立的,剥削阶级总是享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特权,而被剥削阶级被迫从事体力劳动,既然剥削阶级占到社会的统治地位,便自然而然的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并且贬低体力劳动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我们上述看到的观点,扩张了个别人物的才智而忽略了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的作用。

除此之外,客观讲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确实比一般的个人要大很多,所以这就误导了很多人对于历史观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说,片面的只看到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合理性

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认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历史,就是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有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断。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合理性在于,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而人民群众在不同阶级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而这里所说的一般的人民群众指的是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这里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列宁还认为,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只有劳动人民可以实现,就像马克思所说的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因为工人农民和广大平民大众的争取换来的。

所以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方面原因就在于劳动群众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推动生产力水平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就是劳动群众通过革命的手段反对统治阶级或是剥削阶级的统治,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是生产力也好还是上层建筑也好,他们的发展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论断是科学的。


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同志倡导,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大范围实践的包括政治、军事等理论。这一部分内容在考试中主要是以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的形式进行考察。政华教育总结了一些常考考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条件及基础,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条件:

(一)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20世纪前中期,在世界上,一方面,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大战爆发;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方兴未艾。所以此时的世界整体处于处于一个战争与革命的大背景中。

(二)社会背景:当时我国国内还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中,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主义压迫。

(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四)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五)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在我国所处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阶段。

(一)开始萌芽:时间大概为1921年至1927年,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的标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最早阐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代表性文章。

(二)初步形成:时间大概为1927年至1935年,即土地革命前中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代表作,《反对本本主义》是“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代表作。

(三)走向成熟:时间大概是1935年至1945年,即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四)继续发展:时间大概是自1945年至1976年,即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展”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及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三、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

四、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