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践行国之大者 实现共同富裕
【热点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既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出了“提出更加积极有为的促进共同富裕。”从十四五规划中可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所谓国之大者,就是让人民幸福。从以“柔道”治天下的光武中兴,到重农桑、复民生的贞观之治;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这些“治世”、“良策”,都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个中心。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更要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走好共同富裕路,找到国之大者魂。
【提出对策】
做到住有所居,从而迈向共同富裕。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千古名言既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也体现了住房对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目光转回当下,为避免“马太效应”导致社会割裂,实现最普惠性的民生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以“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决心,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做到了“两不愁三保障”,朝共同富裕的目标“再迈大步”。这其中保障住房安全就是让人民生活幸福的要素之一,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曲中之意。
做到学有所育,从而迈向共同富裕。国之大者就是让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就包含着享受普惠公平的教育。张玉滚一诺千金,20年扎根黑虎庙小学,照亮山区孩子的明天;陈立群淡泊名利,放弃百万年薪赴黔支教,指明贫困学子的未来;张桂梅义无反顾,用全部生命教书育人,铺平失学女童的前路……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模范外,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在三尺讲台上让更多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的新起点,应该让每个人都学有所育,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把劲”。
做到病有所医,从而迈向共同富裕。“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落实全民医保卡,到全民免费注射新冠疫苗,再到罕见病高价药纳入医保,我们党和国家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路上踏实筑起“安全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学有所育的基础上做到病有所医,让精神和身体都是一个健康状态,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去不复返,让更多人享有健康诊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我们迈向共同富裕的底气。
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
【热点背景】
2016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要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创新“四化”标准的提出,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社会化】
1.含义: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意义:公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能的发挥,需要较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才能实现。一方面,让全社会来治理全社会,建设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做好社会治理的“支持人”,加强对社会参与治理的引导,维护社会治理的良好秩序。
【法制化】
1.含义:坚守法律底线,推动普遍守法观念的形成,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2.意义:法治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路径,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底线。政府机关的模范守法,能够为普通民众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人们遵守法纪。
3.做法:各级社会治理机关要不断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开展社会治理的能力,严格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系列要求。推动形成普遍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使人民“乐其俗”“讲信修睦”。
【智能化】
1.含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利用新兴科技来建立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推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
2.意义: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建立社会问题的精准防控处置机制。政府部门可以加快推进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协同采集、分享使用、高效安全的公共信息系统。发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信息整合功能,打破地区、部门的信息割据,推进各方资源的整合,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精确性。
【专业化】
1.含义:不断推进分类治理,以科学的态度打造专业的社会治理队伍,增强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2.意义:当今中国社会日渐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治理也日趋复杂化,通过专业人才来从事专业性的社会治理工作,也显得日益紧迫。
3.做法:力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主体资质、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建立更为完善的信息反馈、自我完善和纠错机制。
【意义】
(1)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主体更多元。(2)将群体智慧聚拢到政策决策中,使决策更民主、更科学,让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更高、更强。(3)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治理新格局。这样的格局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体现。
【措施】
社会治理,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平台,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到聚民智、汇民力。
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让社会治理取百家所长。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主体更多元。社会治理社会化,是将群体智慧聚拢到政策决策中,使决策更民主、更科学,让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更高、更强。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治理新格局。这样的格局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体现。因此,社会治理,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平台,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到聚民智、汇民力。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让社会治理能与时俱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这是顺应时代之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网络博彩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只有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武器,才能更好化解社会矛盾。从天眼加强社会监测到反诈骗APP保障个人利益,从农业科技防控应对自然灾害到打造网上平安中国都体现了科技对于社会治理的加持,因此,只有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使社会治理不断乘风破浪,稳定前行。
坚定文化自信 应国际之万变
【热点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正在加剧。
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上任以来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一并提出,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权威表述】
1.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文艺的规律。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2.习近平:“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3.习近平:“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4.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现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面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提出观点】
立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从核武器拥有量竞争变为意识形态竞争,外国纷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和价值输出,实现本国文化的最大化传播与影响。但也正处于这种特殊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理应继承传统优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提出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不仅对青年发展、民族团结,还对国家未来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作为文明大国、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中国要立足自己的实际,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的文化强国。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从自身行动中做起,坚守文化自信,做好民族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