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重拾民族自信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建设创新文化,需要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创新观念,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创新文化,首先要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特别是牢固确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为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促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综合分析】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新史。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起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说明文化创新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新始终面临着创新文化与时代结构、国民需求脱节,崇洋媚外,用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无下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无法用理性思维面对国外文化,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体制机制的过分限制也严重打击了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思维定式,寻老用老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造性和文化品牌,导致文化创新工作缓慢前行。
【参考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切实尊重个人、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尊重不同人的个性和特点,尊重自由的探索和首创精神,切实改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不良风气,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个性发展、鼓励个人冒尖。
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弘扬崇尚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创新是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的超越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已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因此,鼓励各类人才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面向未来,增强不断追求卓越,增强创新的内在动力。
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奋勇争先、崇尚一流、不甘落后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始终保持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万众一心地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
转变思维定势,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特别是在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固然要借鉴国内外创新发展的经验,但绝不能亦步亦趋,更不能照抄照搬,而要从国情和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敢于突破和超越,这样才能成功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尊重和善待新生事物,不应轻易怀疑武断否定它们,而应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各种新想法、新尝试、新发现、新发明。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的制度保证。如果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必要的制度保证,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就必然流于形式。当前,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更多地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热点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也将国家粮食安全拉进大众视野。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综合分析】
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认识,也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理念。粮食安全从来都是人口大国的重要任务。历史不容忽视,我们也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年代。建国之初,我国粮食短缺,人们的粮食需要凭借粮票索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我国政府适时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群众种植热情,进而提升粮食产量。而后,总量提升也需要质量提升,我国政府提出粮食流通政策,让粮食生产市场化发展,同时政府做好监督调控,确保群众可以获取种类丰富的农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也为14亿中国人送来了定心丸。因此,粮食的发展在我国每个阶段都备受政府重视。
【具体落实】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主要从五个方面落实:
第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第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第三,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第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第五,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同时,也谈到了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的举措,包含六个方面:
第一,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第二,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
第三,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第四,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第五,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第六,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这些政策全面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规范与方向,也必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热点背景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神舟飞天,羲和逐日,祝融探火,天河遨游星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交响已经响彻中国大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还未实现自主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水平还不够高,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新时代,必须走好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抓住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综合分析】
从历史的纵坐标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然难以为继。我们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如今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之前的发展方式。如果把发展比作摘果子,下面好摘的果子已经被我们摘完了,剩下的不好摘的果子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的发展道路。
从世界的横坐标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创新上下出了先手棋,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
【提出对策】
新时代,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思想上重视创新。
要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以小巨人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创新”。
要建立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发展中“卡脖子”的难题,以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汇聚力量,增添信心。
知识付费模式惹争议
热点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知识经济犹如一股热潮。学习热情的高涨值得表扬,但知识经济下付费模式却引发争议。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服务平台。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产品。大部分产品体量都不小,从几十期到几百期不等。知识付费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迎合了“速食”时代民众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知识付费模式也有其待完善之处,对此也要慎重对待。
【综合分析】
一方面,知识付费大有裨益:
1.调动学习积极性:含金量高的内容才是王道。花费一定成本购买的知识,伴随知识成本而来的,必定是购买者对知识的重视,从来一定程度上激发购买者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满足学习需求:“碎片化”“速食化”时代,“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想要获取知识,时间有限,无法沉下心阅读鸿篇巨制,那知识付费无疑是一剂良方,快速给出答案。如“每天五分钟,解决一个商业问题”、“每天十分钟,为你汇报全球头条”,“让你用短短十五分钟,了解全球知识的精华和最新动态”……
3.激发知识生产者的动力:知识付费,让知识以有形的价值得以最大的体现。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知识生产者的生产动力,为更多知识的产生增添助力。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也有不足:
1.知识碎片化:诚如前边提及的“每天五分钟,解决一个商业问题”、“每天十分钟,为你汇报全球头条”,“让你用短短十五分钟,了解全球知识的精华和最新动态”……这样的碎片化的知识,确实无法让人系统学习到知识,反而因为断章取义,可能造成理解偏差,带来更大的损害和危害。
2.知识质量堪忧:知识付费虽然一直被提及,但是毕竟属于新兴的经济模式,又涉及网络这个自由的世界,所以付费知识的审核、付费知识的质量堪忧,屡遭诟病。
【参考对策】
首先,保证质量:付费平台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守“质量”底线,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知识。
其次,强化审核:网络监管部门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加大对付费平台知识的监管审核,确保付费知识合规合法,质量过硬。
最后,加大宣传:积极向社会民众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民众使用知识付费的同时,更要沉下心来,系统学习、掌握知识,让知识付费成为更加有效的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