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热点阅读
2022-06-15 02:36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热点阅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热点背景

习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乡村振兴必要性

1、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性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劲支撑。

2、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

对策措施

1、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正确认识复杂国际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更好应对风险挑战,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稳农村发展,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继续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帮扶脱贫地区产业,补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扶贫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

3、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加强乡村教师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热点背景

乡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在今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获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乡村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下好振兴乡村教育“先手棋”,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重要性】

加强乡村教师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视和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关注。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存在问题】

1、教学能力待提升。乡村教师依然存在专业教学能力欠缺,年轻老师匮乏,大龄老师知识更新慢。

2、物质生活的匮乏。偏远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师社会地位低、待遇难保障,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3、精神生活的贫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缺乏学习资源,加之近年农村生源流失严重,乡村教师们职业价值感较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由此导致的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制约着乡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出对策】

一、切实落实相关待遇和保障。加强顶层设计,有效统筹各级各类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在政策设计上由省级财政全额保障或省级、地市财政共同保障,多数地方实行“两免一补”。

二、保障乡村教师物质和精神生活。1、保障物质生活,保障教师待遇,通过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加快落实社保、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切实让乡村教师不再为生计发愁。2、关注精神生活,要多为教师提供与外界沟通、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所在通过增进和完善荣誉制度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更有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要加强存量乡村教师培训,尤其要注重全科教师的培养,引导乡村教师学习各科知识并融会贯通,尽可能具备全科教育教学能力。2、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通过交流轮岗、顶岗实习、支教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学校补充一批高素质教师。3、推进乡村教师结构调整,组织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也要让乡村教师有机会到城镇学校工作,并将完全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转岗,让教师流动起来,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保障食品安全守稳安全底线

热点背景

食品安全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近年来,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引导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202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食品安全标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策,促进了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今年,据央视“3·15”晚会曝光,Y市多家蔬菜加工企业存在质量问题,画面令人触目惊心。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农业产业发展殊为不易,形成品牌更是几代人的心血。前人“十年磨一剑”,如今“一朝砸招牌”,这样的事件并非新鲜事,背后有太多问题值得反思。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也迫在眉睫。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稳定。农业产业本就脆弱,保障食品安全,企业的用心维护、监管部门的苦口婆心监护,相关法律的执行都是至关重要,如果等到东窗事发再来补救和表态就已为时已晚。

综合分析

加强行业自律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企业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精心管理事关食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从“3·15”晚会曝光的这些涉事漠视食品安全的企业来看,对前期加工过程不进行严格监控,对卫生指标不进行精细检测,对源头质量监控不用心不到位,抱着侥幸心理,低成本、低质量生产,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更可能连累整个品牌、整个行业受到重创。为此,企业必须要做好食品安全的“把关人”,严控食品生产加工流程,保障食品的高质量,提升企业的品牌,赢得社会的认可。

加强顶层设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相对健全,但为何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制度设计威慑力不大难辞其咎。有的企业负责人说,国内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面,里面有一点树叶、有一点纤维,顶多罚一两千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十万元。被问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涉事企业负责人却说,企业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正是由于在法律的执行上力度欠缺,才得以让食品安全的发生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要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就要在法律执行上下一番功夫,把法律落实到位,保障食品安全。

强化市场监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抓手。政府监管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央视“3·15”晚会曝光后,Y市以及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连夜行动,前往现场查封。“连夜行动”当然体现了一种积极态度,但是这次媒体曝光的问题存在已久,相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更应该把功夫做在日常。强化有效的日常监管不仅对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约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监管监督企业对自身做到严格的管理,保障食品的生产力量。由此,在监管上,政府要做好监管的“有心人”,让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常态,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青绿千载山河无限

热点背景

2022年的央视虎年春晚,舞蹈剧《只此青绿》将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画中群山层峦跌宕、江河烟波浩渺,画外舞者长袖垂风,身姿婀娜,在清风叠嶂、绿水隐隐中眉眼傲然,一时间,人物与画面浑然一体,历史穿越千年时空和今人对话,不仅惊艳了我们的双眼,更是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只此青绿》在春晚之后飚上热搜,受到大众广泛热议和好评,成为现象级作品。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出圈爆火的原因

1、作品的内涵与魅力。《只此青绿》的舞蹈带我们重回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唯一传世名作,此画之后,再无此画作者的音信,然而,这并不妨碍该作品流芳百世,无论从颜料还是画功,无论从内容还是意境,都体现出画家极深的艺术造诣和高远的艺术追求。被编成《只此青绿》的舞蹈承载的诗情画意、青绿意境都与画作本身的主题高度契合,凸显出宋代的青山绿水,乃至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作品本身审美水平高超,内涵价值丰富,自然能引起当下人们的思想共鸣。

2、创作者的守正与创新。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创作者的打磨。《只此青绿》的主创团队的灵魂人物是韩真和周莉亚,她们被誉为“中国舞坛的双子星”。2017年《千里江山图》首次在故宫展出,瞬间轰动全国,作为粉丝的韩真和周莉亚为了一睹《千里江山图》风采排队几小时,只此一眼,念念不忘,两个人决定想要做一部传统文化的作品,而且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千里江山图》。完整作品虽然只有2小时,但作为编导的韩真和周莉亚创作耗时一年多,创排用时5个月,她们看遍宋代的所有诗词绘画,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打磨,演员们对舞蹈倾尽所能的排练,体现出创作团队的坚守和匠心。最终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加持,让现代舞者穿越时空,最终与画卷作者遥遥相望,让舞台美轮美奂,虚实相生。

3、政策的鼓励与扶持。在十四五规划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复兴传统文化的目标,在政策的背景之下,《只此青绿》有了更多被看到的机遇。

4、群众的追逐与热爱。从名噪一时的故宫跑到国漫的流行,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回归传统文化,寻找诗情画意和心灵共鸣。现代人欣赏传统文化,因为有值得自信的文化底蕴,推崇古老的故事,因为人类的悲欢古今相通,藏在传统文化中的宝藏,正被群众拥抱和接纳。

二、如何树立文化自信

1、守住初心。文艺创作者的初心不是赚钱盈利,而是要深挖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找到中国审美中引起现代人共鸣的部分美美与共。文艺工作者要用脚力践行责任,用眼力发现真实,用脑力深入思考,用笔力述说真情,提高作品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只有创作者守住初心,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文艺作品接地气,创作才会有灵魂。

2、保持匠心。在创作过程中,文艺创作者要专业、敬业,耐心、细心。深入发掘研究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舞美、道具、服饰等诸多细节处,尽最大能力还原文化立意,反复打磨,精良制作。

3、持续创新。首先要做到思维创新,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大IP,挖掘传统文化当中与现代人思想相通的内容,运用科技手段制作,通过信息网络推广,做到技术为先,IP为用,创新为题,文化为魄,才能打造好的文化节目。

山河壮美,青绿依旧,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融合传统文化,一定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建设数字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热点背景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跟着导航,大农机无人操作却可以精准播种、精准洒药网上下单,城里人可以买到千里之外的乡村特产……数字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乡村产业的众多领域,改变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清华大学张副院长看来,这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的都是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强劲动能。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数字乡村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1、数字赋能与数字适应的关系。我国乡村数字化赋能的终极对象是文化层次低且类型分化明显的农民,他们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数字不适应所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

2、数字排他与数字共享的关系。数字(数据、信息)这一要素及其转化品,既具有私人属性,又具有公共属性,前者具有排他性,后者则具有共享性。

3、数字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关系社会。数字尽管可以智能化、快捷化,但往往难以人格化和人性化,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尤其是数字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既发挥数字资本的功效,又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实现数字化与人格化的相互兼容,极为重要。

4、数字带动与数字替代的关系。数字化对乡村生产生活起到一定带动及替代作用,但同时要避免线上带动、替代所导致的公共事务线上业务增加、线下并未减少,或是生产流通领域线下业态萧条、就业压力及其连锁反应的不利影响。

二、数字乡村发展五大显著标志

1、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与完善。主要体现在电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基本覆盖行政村。同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已见成效,形成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

2、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覆盖一二三产业的数字乡村产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3、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党建”以及平安乡村、智慧乡村等数字化信息平台与体系,这些平台和体系在疫情防控、基层党建、“三资”管理、村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4、乡村信息服务与共享更加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乡村就业、社保、医疗、科教等各类惠农服务网点越来越普及普惠金融服务站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农产品线上产销对接服务以及网络扶贫、网上法律咨询等服务都取得明显成效。

5、乡村传统文化藉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日渐复苏。包括非遗在内的乡村传统技艺,经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播,得以实现现代传承。以国风(包括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已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象征,而成为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自信现象。

三、数字乡村建设四大重点

应对数字乡村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建构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层面:一是建成布局完善、功能齐全、业态多样、高效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网络平台和数字营运与管控体系二是形成数字共享与保护、数字市场与规制、数字赋能与适应、数字带动与替代、数字技术与创新、数字人才与结构、数字文化与认同、数字服务与需求以及数字治理智能化与人格化相互匹配、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的数字化格局。

基于此,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紧制定各地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在规划基础上,继续强化对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数字信息网点、互联网平台和乡村数字化产业的布局。三是建立和完善数字产权与保护法(或条例),激活数字生产力,规范数字交易市场,增进数字共享水平。四是加快乡村数字人才培养和数字应用技术的普及,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数字适应能力,加快广大农民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营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热点背景

2022年3月29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修订稿)》。《公约(修订稿)》指出,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激浊扬清,见贤思齐,决不做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坚决抵制偷逃税、涉“黄赌毒”等违法违规、失德失范行为,反对炫富竞奢、见利忘义,摒弃畸形审美。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制定《公约(修订稿)》的初衷和目的在于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文艺行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共同营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综合分析

《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颁布于2012年3月,近年来,文艺队伍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群体大量涌现,新的文艺组织日益活跃,新的文艺形态层出不穷,相关内容和表述已不能完全涵盖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文艺界行风建设最新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应当对公约进行适当修改。2022年3月29日在京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公约修订稿审议通过。

近段时间以来,娱乐圈乱象愈演愈烈,从郑爽到吴亦凡再到张哲瀚,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接二连三地“塌房”,不断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红线,引发此起彼伏“德不配位”的批评之声,不仅给整个演艺行业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更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

尤需警惕的是,“流量明星”及其背后的资本热衷于打造和经营饭圈文化,鼓动诱惑年轻人不计代价地为爱豆打CALL,收割注意力经济,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不良观念,误导青少年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控评、屠版、互撕、人肉等各种炒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断滋生和助长网络暴力,污染网络生态,荼毒年轻受众,让“饭圈”一步步走向“怪圈”。探究背后成因,在流量经济、资本运作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些年来,一批有颜值无演技、有人气无作品的年轻偶像暴得大名,他们往往台词不过关,打戏靠替身,近景用抠图,却挟“流量”博天价合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承载了远超于能力范围的镁光灯,并挤压了实力派艺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劣币驱除良币”的隐患日益显露。

参考对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永恒的命题。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一是要坚持爱国为民,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二是要潜心创作耕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创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勇攀艺术高峰三是要追求德艺双馨,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做到襟怀学识贯通、道德才情交融、人品艺品统一四是要倡导团结向上,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积极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五是要引领社会风尚,坚持从严律己,模范遵纪守法,遵守公序良俗,恪守行业规范,尊崇职业道德,弘扬社会正义,践行法治精神,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秉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综合分析】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1、要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要抓好主要任务。

创新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下大力气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把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化为利用好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绿色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要控制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积极促进绿色消费,逐步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出口依赖型生产方式。

开放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共享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不断把做大的“蛋糕”分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要始终坚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主线。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核心,抓住成本、技术等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要始终坚持把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必须对标国际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4、要始终坚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已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也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