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阅读
种子是农业芯片
热点背景
2022年3月2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第5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种业是食物之本、农业之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种业振兴的重要论述,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使命,聚焦短板弱项,抓住关键环节,发挥制度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筑牢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业根基。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现状上。种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种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但仍面临种业企业“小散乱”的特点,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的情况;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薄弱,呈现“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的怪现象;农业企业贷款难、资金短缺成为阻碍种业发展的中梗阻;侵权多、维权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日益严重,限制企业原始创新的积极性。
【措施对策】
1.打造现代种业新高地。结合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和多区域营销管理能力的种业巨头企业,向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2.因地制宜更新品种。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兼顾各地主要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因地制宜构建品种更新格局,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深化区校、科企融合,建立创新体系,提供发展条件,发挥企业作用。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广开门路,开放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做大做强种业。
5.创新融资渠道。银行主动上门对接,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家上门,制定个性化贷款服务方案,探索评估贷款模式。
6.强化制度保护。政府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侵权行为进行惩处,明确赔偿和责任标准,降低维权成本,鼓励保护原始创新,提高企业积极性。
国家还将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有力推进种业振兴,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强国
热点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会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战略地位,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提出了“揭榜挂帅”制、新型举国体制等重大政策机制,并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重要意义】
1.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需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经济,不仅提升了产业生产效率,更是大大提高了产业发展效能。富含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含金量高、竞争力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
2.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改变,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让社会越来越便捷化、智能化,社会运行机制和人际关系等深层次也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
3.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关系到国民经济、军事战力,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国际竞争格局的塑造。
【战略举措】
1.创新管理体制。引入市场力量,打破科研行政体制,推广“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坚持科研产业化,激发创新能力,力争使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大发展。
2.加强人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观念,从引、用、育、留四个维度下功夫,建立人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选拔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配套的激励制度,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氛围。
3.保障经费投入。在国民财政预算中持续提升科研经费占比;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行业科研投资基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对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发挥金融工具作用,创新性运用“投贷联动”模式,破解科研的融资难题。
4.加强自主研发。加大高精尖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整合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通过政策、资源倾斜,持续加大对原创性、基础性科研项目的投入;推广“揭榜挂帅”制,悬赏有科技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科研攻关,推行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
5.推动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一体系的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高校、企业、金融等多方参与,搭建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财政助推与市场牵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走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化道路。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
热点背景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深情寄语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新时代中国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开放自信,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实”字当头,“干”为先,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综合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谋划青年工作发展进步,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青年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交出了合格答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征程中,广大青年敢于担当、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或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与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将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田间地头、乡村小道,交出了满意答卷。在攀登科技高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广大青年挑大梁、担重任,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学家精神潜心钻研,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关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敢为人先、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光辉形象。
青年正值风华正茂,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往往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甚至会丧失方向感,在个人利益的得失权衡中斤斤计较,对未来前景的预期较为模糊,“躺平”“佛系”也成为部分青年的现实写照。
【参考对策】
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秉持实干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我们要厚植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校园里的劳动课如何收获成效
热点背景
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此方案将从2022年9月开始执行,同时每周授课时间不少于1课时。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独立劳动课程,分学段制定劳动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综合分析】
学校开设劳动课,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品质势在必行。一方面,如今的同学们既有学习任务也有学习压力,脑力劳动的时间远多过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里的教育观念也有偏差,急功近利、片面重视学习成绩的心态之下,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就成了次要问题。但目前诸多劳动作业流于形式,有时是“夹生饭”,主要是家长代劳的;有时是“形式饭”,主要就是为了拍个照片,缺乏落实和效果。
【参考对策】
让劳动课的效果最大化,取得大家期待的效果,建议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了避免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劳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一是不仅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不仅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二是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三是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二是家校通力合作。一方面,学校开设了劳动课,就应该努力在课程中创造更多让孩子亲身劳动的条件。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才能懂得柴米油盐的人生真味。从这个角度看,劳动课不是学校教育单方面的事,更应该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在家还是在校,让孩子们自己动起来、干起来,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才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益处。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热点背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这些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必须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综合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河长制、湖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环保税等一系列环保制度密集出台;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蓝天碧水保卫战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
坚持生态优先,是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从挖山“卖石矿”到护绿“筑金窝”,从关停“小散乱”到迈向“高精尖”,各地的发展实践,印证着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保障,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惠及民生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不是降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提出对策】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们还需要再接再厉,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坚持生态优先,迈步新征程,要深入理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平衡各方关系,实现整体目标的最大化;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巩固已有成果,扩展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在把握普遍性的基础上认识到各地情况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自上而下的力量与自下而上的力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引领世界潮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是参与者。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乘以14亿这个基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将环保融入日常生活,从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从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等点滴小事做起,从“我们”出发,从“我”做起,绿色方能成为动人的色彩,美丽中国方能铺展开新的画卷。